微信分享图

0800 清乾隆 黄玉御题诗搬指

黄玉御题诗搬指
拍品信息
LOT号 0800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黄玉御题诗搬指
作者 -- 尺寸 高2.2cm;直径3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1,680,000
材质 形制


苏州朱靖侯旧藏,旧配锦套
搬指以名贵的新疆黄玉制成,色泽纯正,腻如凝脂,为黄玉中“秋葵黄”之品。明清时期,新疆黄玉的开采量极少,为识者所贵。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说:“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明清两朝,黄色为帝王服色,故黄玉倍受尊崇。在清代宫廷玉器中,黄玉作品也大大少于白玉、青玉、碧玉。
搬指,古称韘,是射箭时套在拇指上保护射手不被弓弦勒伤的环状专用器物。以象骨、玉石、皮革为之。至清代则玉、翠、瓷、象牙诸质均备,成为日常佩饰。
此搬指高2.2厘米,外径3厘米,与香港苏富比2007年春拍LOT602号中的4件翡翠、碧玉、青玉、汉玉御题诗搬指尺寸一致,是一件典型的乾隆御用搬指。而此黄玉制御题诗搬指为历年拍卖中所仅见。搬指上下两端雕刻回纹边,中间以严整细劲的刀法刻馆阁体楷书御题诗。尾刻“干”、“隆”二章,一阴文一阳文。这种以细密规矩的回文或万字锁边、恭刻乾隆御题诗文,印章的制式与前述4件搬指完全一致,并符合清宫造办处的档案记载。
乾隆的御用搬指与一般臣下进贡的搬指不同,弘历本人直接参与设计制作过程。乾隆四十七年热河信贴档有关于一件刻御题诗回纹边汉玉搬指的制作过程的记载。那件汉玉搬指由如意馆将材料画样反复呈览在热河的乾隆,由宫中懋勤殿写好回纹边御题诗本文一张后,再次呈上乾隆,皇帝览后传旨如意馆:“准照本文往细致里刻,要快得,刻得时呈览”(见郭福祥《乾隆御用搬指述略》)。故本件形制相似的黄御题诗搬指的制作也应经过了如许严格的宫廷造办程序。
搬指上刻御题诗云:
“缮人规制玉人为,彄沓闿抨是所资。
不称每羞童子佩,如磨常忆武公诗。
底须象骨徒传古,恰似琼琚匪报兹。
于度机张慎省括,温其德美信堪师。”
此诗作于乾隆十七年,用典故甚多,试析大意如下:
首句,“缮人”是《周礼•夏宫》中官名,“掌王之用弓弩、失箙”、“赞王弓矢之事”。即替帝王掌管弓箭之事的官员。“玉人”亦出自《周礼 • 考工记》,为琢玉之人。首句诗慎终追远,追溯了“韘”(搬指)作为儒家六艺中“射”礼的必备器具的悠久传统。即由“缮人”规画,“玉人”制成。也可被通俗地解释为由懋勤殿书写诗文边饰,由如意馆玉工制作成器。
次句,“彄”为弓弩两端受弦处,“抨”指引绳使之反弹。意即搬指的功用在于引弓拉弦。
三句,典出《诗经 • 卫风 • 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善意讽刺一个贵族少年虽然佩带着韘,却不一定会射箭。这句诗写如果搬指做得不好,就连纨绔小童也会羞于佩带。
四句,典出于《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历来被释为赞美卫武公品行高洁,如同琢磨成器的美玉。这句诗写搬指以美玉制成,令人追忆起武公的君子之风。
五句,意指用象骨制作搬指只是沿用古法的实用器具而已,不足为贵。
六句,意为只有用琼瑶美玉来制作搬指才配得上君子的德行。
七句, 典出《尚书•太甲上》中伊尹的话:“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虞是山林猎手,“机张”指弩机张开,“括”指箭末端扣弦处,“度”是瞄准器,“释”为发射。意为张开弓后,必须慎重地观察瞄准好目标,再发射出去,方得成功。这是伊尹以射为喻,告诫商汤王施政要确立长久的规划和目标。这句诗是乾隆帝引以为自省。
八句,写将玉搬指摩挲于手中,温润的玉质令“君子比德于玉”,小小玉韘得已成为帝王培养美德、伴随左右的良师益友。
在这首七言律诗中,乾隆帝以其渊博的儒学知识为玉搬指写了一篇纵横古今的传说。又承蒙郭福祥先生告知,这首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咏玉韘》,是乾隆一生中所写的五十余首咏玉搬指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更有其特殊意义。
清朝于马上得天下,乾隆帝将“骑射”视为祖宗家法和立国之本。他曾说:“骑射为我朝家法,每谆谕子孙当万年遵守。是以予虽年逾古稀,必岁幸木兰行猎。盖以身先之,不敢自逸。”搬指作为射猎的必备物,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观察《乾隆大阅图》等宫廷绘画,发现乾隆在平时的骑射实战中所用的搬指多是角、牙制作。可见玉搬指已经超出了实用价值。而乾隆如此重视玉搬指的原因何在呢?在于他敏锐地发现,“搬指”既象征了满洲民族的家法,又凝结着儒家正统中培养君子的“射”礼。“玉”既有璆琳之美质,又有“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故以美玉制搬指,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一件直径不过3公分的小玉搬指,便浓缩了满汉文明,融合了文武之道,既能时时玩赏于手,又能刻刻警戒于心。成为了一件超越实用价值的神圣之物,一件乾隆时代特有的本朝“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