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902 清乾隆 织绣《无量寿佛》

织绣《无量寿佛》
拍品信息
LOT号 1902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织绣《无量寿佛》
作者 -- 尺寸 142×70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1,288,000
材质 形制


佛首上的光环、手、脚镯、衣服上所有的线条,全部使用金粗线,用刺绣与高绣相结合的高超技法精绣而成,绣像上方还用黄线平绣“无量寿尊佛”篆书题名。整幅织绣场面壮观,祥云缭绕,营造了天界胜境,从上至下由飞天、佛、罗汉等组成,表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塑造了佛家三界的图景。这是藏传佛教常见的表现常见,在清代尤为盛行。织绣纹饰繁杂,场面宏大,费工颇多。
来源:香港佳士得97年4月Lot 142。
彩织无量寿尊佛
——张琼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彩织无量寿尊佛像,纵142厘米,横70厘米,在蓝色斜纹绸地上,通体用彩色纬线和金线织造而成。画幅的组成,从上至下有五个部分:最上部为左日右月,日月高照;其次为八位天人,分列左右,背上均长有大大的翅膀,手捧供果;画幅的中心纹样为三世佛,从左至右分别是代表过去世的燃灯佛(一名定光佛),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释迦牟尼佛的下方两侧侍立着的是他的两个弟子,最年长的迦叶和最年少的阿难,代表着释迦牟尼的众多弟子。下面依次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底部辅以如意祥云,吉祥华丽。
从画幅的内容组成来看,此画不属于藏传佛教,所以画幅上的织款“无量寿尊佛”,并不是指藏传佛教中的“无量寿佛”,应是泛指,“无量寿”意为“寿无量”,也就是长寿的意思,“尊佛”亦即指“诸尊佛”。画中三世佛、罗汉、天王和天人都是汉地佛教的内容。佛教认为时间是无始终的,空间是无边际的。就时间来说,世界可以反复,一佛的教化也有其始起终尽的时期。一佛的教化终尽以后,又有他佛继而教化,于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也是无数的,在这幅画中三世佛意味着时间的循环往复无始终,也即“寿无量”。十八罗汉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来,释迦牟尼弟子,受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四大天王为东方持国天,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能令他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北方多闻天,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天人的翅膀长而大,来自象征长寿的仙鹤。从这幅画的组成可以看出,它并不拘于佛教的形式和法则,所以它不是一幅用于供奉或是备殿堂庄严之用的佛画,而是画家的写意之作。据画面内容判定,它应是一幅用于祝寿场合的颂祝画。
这幅彩织画的风格华丽精细,继承隋唐规矩,不失尺度,装饰繁复秀丽,具有典型的清代宫廷风格特征,画幅的底本应是宫廷画家丁观鹏的作品。丁观鹏,北京人,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清史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丁观鹏,工人物,效明丁云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画仙佛神像最擅长,著录独多。”雍正四年(1726年)进入宫廷为画院行走,目前看到的他的最晚的一件作品是《说法图》,完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八月,服务宫廷四十余年。丁观鹏在绘画上有着较高的造诣,颇得皇帝青睐。乾隆题丁观鹏摹丁云鹏《罗汉赞》:“四大本幻,作么传神?云鹏观鹏,前身后身。” 丁观鹏的佛道人物师承明代丁云鹏,远学宋代诸大家。还曾受乾隆帝旨派,向郎世宁学习油画,将西画中的某些长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之更富表现力。《清史稿》载:“国画盛于康、干两朝,以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丁观鹏为最,尤有士气,道光以后无闻焉。” 丁观鹏在画院中的地位与声望可见一斑。
丁观鹏的绘画成就是多方面的,人物、佛道、仕女、动物、界画皆长。早期作品多与人合作,有《十八学士图》卷等。中期以后多摹宋明名画,作佛道像。乾隆十二年(1747年)摹丁云鹏《罗汉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画《极乐世界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作《无量寿佛图》轴、摹宋人《群仙祝寿》轴、画《文殊像》、作《宝相观音》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摹张胜温《蛮王礼佛图》卷成,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卷成,乾隆帝得之非常喜欢,认为画作虽好,但内容位置有颠倒错置,于是请章嘉国师作顾问,命丁观鹏把《梵像图》摹为两卷。画卷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描金设色,精细绚丽,为丁观鹏艺术创作的颠峰之作,中国佛教艺术瑰宝,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这件彩织“无量寿尊佛”像,据传是由北海散出。乾隆三十五年,乾隆60万寿在北海建楼供无量寿佛万尊,名万佛楼。楼中的供品皆散失海内外,现已无从考证。从这件彩织佛像的历史背景和工艺水平来看,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正值乾隆鼎盛时期。
彩织佛像以典雅沉着的蓝色绸为地,三枚斜纹组织,用赤捻金线表现人物的肌肤,彩色纬线表现人物的衣纹、祥云、界台和花篮等。采用抹梭妆花技法织造,长浮纬显花,金线勾边,这种技法是很特殊也很鲜见的。即以蓝色纬和捻金线作长抛梭,彩色纬线分段换梭,每段4至5种颜色,彩色纬线在显花时完全不加间丝点,而是在蓝色绸地上再覆盖上一层彩色绒纬,这种技法不见于一般织物的织造,应是专为织造大幅彩织佛像而发明的,具有独创性,它应是江宁(南京)织造生产的作品。
这件彩织佛像的尺幅虽然算不上很大,但通体都是用金线和彩色纬线织造而成,内容繁复,精细华丽,要求有很高的挑花结本和织造工艺水平,是目前仅见的。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的天顶上,装饰有圆明园散失的乾隆时期的三件巨幅缂丝,其中的一件与该彩织佛像内容完全相同,应为同一底本。北京故宫也收藏有一件同样内容的巨幅缂丝,但是画面人物纹样的细部均是用笔平涂彩绘而成,在工艺上除了尺幅巨大需要有特别的工艺之外,并无其它特别之处。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彩织佛像和另几件缂丝佛像的边饰也很别致,与众不同。边饰的每一单元花纹都是由九朵莲花组成,这种纹样不见于其它织物,应是配合佛像画的内容而专门设计的,为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同为一个整体。据笔者研究,这种边饰也可作为判断佛像画作者和时代的一个依据。这几件丝织佛像画的用途都应是为庆祝乾隆万寿和皇太后圣寿而作,其中缂丝佛像的织作时间可能稍晚。从工艺角度上讲,也是彩织佛像的工艺难度更大,更为鲜见,织作成本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