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351 李小可 2014年作 寺 镜心

寺
拍品信息
LOT号 0351 作品名称 李小可 2014年作 寺 镜心
作者 李小可 尺寸 106×101cm 创作年代 2014年作
估价 550,000-650,000 成交价 RMB 1,03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P47,李可染艺术基金会,2014年。
题识:寺。甲午,小可。
展览:“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 中华艺术馆,2014年10月23日-11月3日。
沧桑迷离,境界瑰珀
李小可是李可染先生之子,他的绘画起步于家学,然能够自辟蹊径,突破家学的范畴,形成自己的个人风貌,值得赞叹。李小可的《寺》墨彩沉郁,以彩墨画的手法结合油画技巧进行绘制,描绘藏区的寺庙景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装饰面貌。
《寺》一画以仰视的角度进行构图,凸显出寺庙轮廓的高大雄伟,以及作者内心对于宗教信仰的崇高感。描绘寺庙房屋的笔墨凝重质朴,以积墨法表现墙壁的斑驳陆离。勾线的笔法苍秀齐出,全画章法灵活,刚柔并济,不露锋芒;墨法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显遒劲之韵,堪称佳作。
李小可的《寺》堪称以现代的时空观瞻仰自然、以独立的人文精神表现时代的典范之作,画面气息含蓄,仿若回声悠远,绵长无尽。因为构图尺寸较大,故立于画前观看时,体量感很强,笔触的张力显得更加饱满,并以线的分割和连接构成了节奏有序的画面。好的作品饱含着画家的精神注入,构图、色调、光线、意境、笔墨无一不讲究,洋溢着一种与天地相接壤的生命的冲力。晨钟暮鼓中的寺庙,成为画家笔下美质独特的美学观照,引起人们辽远的思索。
画家的第一品格是真诚: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自然。对待艺术之所以要真诚,因为艺术这种劳动既是体力的、手艺的,又是思想的、精神的,在这两方面都要专心致志,都要虔诚地投入与修炼,不得敷衍和懈怠。对待自然之所以要真诚,因为艺术创造的源泉来自于自然,艺术家只有毕恭毕敬地向大自然学习,才能从中获得充足的养料。艺术家从真诚中所获得的回报最终一定是与其投入的程度相对应的。
上面说的这段话,是我看了李小可的画作之后立即产生的直觉印象。他创造的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风格的水墨画,说明他对艺术、对自然真诚的态度。小可重视在“体验”基础上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他画风鲜明的特点,也是他艺术创造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艺术史上素有体验派与表现派之分。前者重视生活体验、强调忠实于现实;后者视主观感受为艺术创造第一要素,立“表现”为首要追求。其实,纵观美术史各家各派之杰出成果,“体验”与“表现”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因为体验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而表现离不开体验为基础。没有表现目的的体验往往是盲目的,而缺乏体验的表现则失于空泛和概念。优秀的“体验派”艺术家一般不会忽视艺术语言的表现性;反之,“表现派”中真正有作为的人也不会漠视体验的作用。不过,中外现代艺术更重视表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一是因为在科技手段和其它媒介的影响下,只有更具表现性的绘画语言才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二因为在普遍重视的个性时代,人们评价艺术的标准与以前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关注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独创性,以期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智性与感情的启迪。其三,还因为对创造者来说,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是开发不完的宝藏,探寻新的表现力的过程也是自我愉悦的过程。小可根据自己学习中外绘画的体会,也根据自己对中国画发展趋势的认识,把“重表现”定为自己创作的目标。他立足于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有感而发”,着力于以自己全面修养为依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掘。他不满足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受客观自然的束缚,也不赞同那些脱离现实、一味追求形式美的表面创新。他非常重视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和硏究,不断揣摩如何抓住生活中有特征的事物与景象,结合自己的新鲜感受,用独特的、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他说:“艺术家在创作表现的过程中需抓住三个要素,即‘生活’、‘精神’和‘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与探索’,也就是在创作中解决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的问题。”所谓精神,小可认为是艺术家思想、感情、情绪、趣味等主观因素在作品中的注入,包含着自身的艺术特质与审美趋向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艺术的选择。由此,他十分重视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拓展,重视对客观现实和艺术本质的体悟。在绘画语言形式的探索上,小可联系自己的绘画实践做过深入的思考,他从中外传统和现代绘画语言中加以选择适合于表现自己感受的元素,并对新的语言形式进行试验。对后者,他紧紧抓住两个环节:一是绘画元素与视觉符号即对点、线、面、形、色、空间的运用与转换;二是结构方式即平面、立体、空间重叠以及构图等方面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新的视觉图式语言,并狠狠抓住不放,使其完善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努力把西画常用的夸张、变形、抽象、构成和传统国画的写意手法有机地加以结合,把点、线、面的造型和笔墨融为一体,构造出有相当精神内涵的画面。
李小可笔下的西藏山水画,无论是描写古代建筑,还是自然风光,都不带有猎奇的目的,也不是故意渲染神秘的宗教情绪。他努力深入思考景物后面的文化含义,找出最能反映西藏文化特征的角度,呈现西藏文化与自然的魅力,同时表现他的个人体验。他的作品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有的笔线与墨色组合,有的用泼墨、泼彩手段,在构图上通过点、线、面与形的组合,构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读小可的画,还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可染先生作品中那种在严谨中不失自由与激情的绘画语言,那些被人们称之为“狠”的表现手段。
小可正在经历着从自觉追求包括构成因素在内的形式语言创新到逐渐摆脱刻意追求、走向自由表现的过程,从有意吸收西画构成法到运用笔墨自由地体现构成意识的过程。他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已经得到画界和社会的关注,并给予了应有的评价。当然,他的探索过程还在继续,不用说这是一个艰苦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这既标志着小可艺术创作正在走向成熟,也表明小可向自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他艺术人生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一搏。相信小可会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自己对艺术、对自然真诚,在这至关重要的一搏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邵大箴 《重要一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