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75 傅抱石 赤壁夜游 立轴

赤壁夜游
拍品信息
LOT号 0975 作品名称 傅抱石 赤壁夜游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63×39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300,000-4,300,000 成交价 RMB 2,64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1.《收藏》杂志,陕西省文史研究馆、中国收藏杂志社出版,2012年第一期。2.《苦乐斋藏画选——近现代中国画》(上卷),第78-79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9月。
题识:抱石写。
印文:傅、抱石斋
说明:经傅二石鉴定为真迹。
此幅应为傅抱石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这个时期傅抱石居住在重庆金刚坡,金刚坡时期也是傅抱石山水画的成熟期。他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曾多次提及金刚坡的地理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金刚坡给予了傅抱石灵感与创作激情,在此启发下形成了富有个性化的山水画风格,以及独具一格的“抱石皴”。
赤壁题材的作品也出现于40年代,据傅抱石所言:“余入川以来,应人之请写赤壁甚多。而后于一题者,则此其始也。”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相似的特征:以苏轼的《赤壁赋》为背景,表现赤壁夜游的景象,往往构图简洁,主题突出,山水与人物融为一体,以景抒情。至于傅抱石为何对于赤壁题材情有独锺,大概也与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关,在40年代的战火纷飞之际,文人内心的不平静和失落感是十分强烈的,即使寄情于山水也无法缓解,这与苏轼在写作《赤壁赋》时的心境相一致。《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之一,他遭遇“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被贬谪黄州,在黄州躬耕农事,远离朝野。而不论苏轼,抑或傅抱石,不同时代的人,那种暂时的生活平静并不能带来内心平静,外在的环境仍然影响着自己,即使无法参与其中,也始终无法安宁。傅抱石的赤壁系列通过山水与人物关系的设置,表现出了苏轼词中的复杂情绪。
在赤壁系列中,此幅的构图是十分奇特的,并未用峻峭的山峦和大片水域表现开阔的场景,而是将焦点聚集在峭壁下的船舶上。峭壁前后错落,在下部的空隙中,一只船从两山之间的狭窄水道上穿行而过,船上仅见一古装高士,其转身回望,令人想象船尾或有他人,或许苏轼正与友人在船上交谈;上部山体交合,形成倾轧之势,使小船承受压迫感。峭壁与船舶形成大与小、高与低、静与动的对比。在物象的对比与和谐共生中,使人感受到时间无声流逝,万物变迁无常,只有自然始终岿然不动。画法上,峭壁不以奇取胜,但在沉雄浑厚上下工夫,山石用硬毫散锋画出,灵活多变,一气呵成,墨法上亦一改旧法,用多次烘染反复为之,肆意纵横,相互交织,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表现出了山石的肌理效果;高士以细笔写出,老迈的面庞,瘦弱的身躯,清矍的神采均刻画到位,人物虽小,但忧思之态十分打动人。整幅章法简率新奇,通过巧妙的构思营造出诗意的环境,通过笔墨的纵情挥洒展现出画家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