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020 王荦 1724年作 临富春山居图 手卷

临富春山居图
拍品信息
LOT号 3020 作品名称 王荦 1724年作 临富春山居图 手卷
作者 王荦 尺寸 36×770cm 创作年代 1724年作
估价 4,000,000-7,000,000 成交价 RMB 8,05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题识: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所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雍正二年,岁次甲辰春杪,苏台后学王荦临于玉峰池馆。
钤印:王荦之印、耕南父
顾文彬题跋:望桐江,不见客星回,一般弄扁舟。算年年孤负,羊裘泽畔,几许风流,谁似先生高举,未老已沧州,千丈高台好,须我来游。重上高梯,一览共千岩,争秀色难留,更茂林修竹,云影自悠悠,看渔樵龙眠能画,问何如,归计狎沙鸥,安排了水光山色,筑屋溪头。子久富春山居图生平第一,向为晋陵吴明卿所藏,病剧,欲以为殉,家人自火中夺出。卷首有焦灼痕,邹衣白欲夺未果,后归太仓陆氏,今不知散落何处矣。耕南此卷未知视原本何如,观其笔法简劲,墨气滃郁,自是佳构,为集辛稼轩词谱甘州一解题之桐庐山水,天然图画,得子陵一钓千古生色,故不觉言之津津也。己未秋杪元和顾文彬书于卾渚。钤印:顾文彬印
说明: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一为艮庵。过云楼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浙江宁绍道台。自幼喜爱书画,娴于诗词,尤以词名。其词多抒写离愁别绪,意境清幽,风格细密。工于书法。书法溯源欧、褚,所藏碑版卷轴,乌阑小字,题识殆遍。酷爱收藏,精于鉴别书画,“自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罗。”著《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过云楼帖》。
王荦(清),字耕南,号稼亭,又号梅峤,吴(今江苏苏州人)。与王翚同时,仿其画得神。康熙三十八年(1699)尝作夕阳渔舟扇,五十一年(1712)仿赵孟俯春山叠翠图,五十三年(1714)仿李成山庄霁雪图,其五十六年(1717)所仿元人松溪水阁扇,现藏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充满着曲折迷离的神秘色彩,而中国绘画史上也鲜有画作如其《富春山居图》一般,为后世画家所临仿追摹,历久不衰。这些临摹作品中,现传世最为著名如沈周《临富春山居图》、张宏《临富春山居图》、王翚《临富春山居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自顺治七年吴洪裕将所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焚为两段,此卷已无临摹全本。直至康熙中期,王翚得藏有《无用师卷》的王鸿绪所书信札:“中秋前后倘清暇,望过舍一临富春卷”。王翚欣然赴约,将其以往自唐宇昭府所临《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之首,与《无用师卷》,合璧绘成《富春山居图》全本,并依次临写黄公望款识,董其昌、沈周、文彭、王穉登、邹之麟等人题跋(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翚又于玉峰池馆第五次临写《富春山居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其自题:“一峰老人富春长卷,海内流传名迹中称为第一,沈征君,董宗伯先后鉴定,煊赫绘林。曩从昆陵半园唐氏借摹粉本,后凡再四临仿,始略有所得。丙寅秋在玉峰池馆重摹。”“玉峰池馆”为康熙年间大学士徐干学书斋之一,位于昆山徐氏北园之内。
本卷为王荦所临《富春山居图》,其笔墨及完整性与北京故宫所藏的王翚《临富春山居图》非常接近。王荦,字耕南,号稼亭,又号梅峤,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康熙年间画家,恐为王翚密不外传的代笔。王荦于本卷《临富春山居图》自题:“雍正二年岁次甲辰(1724年)春杪,苏台后学王荦临于玉峰池馆。”自王翚临《富春山居图》38年之后,王荦在同一地点思慕前贤,再次临摹《富春山居图》。徐干学去世之后,其子孙仍居于玉峰池馆所在的昆山徐氏北园。1723年,王鸿绪家仆“挟之(《无用师卷》)至苏州,索值千金。”推测王鸿绪家仆亦曾求售傍近苏州的昆山大藏家徐氏后人。是时,王荦恰在玉峰池馆,幸故得亲见并临摹《无用师卷》及王翚临本,不露痕迹地将王翚临本的完整与《无用师卷》的神韵,融为这卷《富春山居图》。
作为清初山水画能手,王荦苦心经营的融合,使之所临《富春山居图》的完整性及原貌再现,不仅对于研究考据《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其临摹亦达到“下一等真迹”的水平。王荦继承甚至发展了黄公望以画面美观为重的清晰构图,更理智的摆放山巅垒石,与更峭峻的山峰走势,避免了一整片山体,缺乏灵活呼应的滞默。非简单基于再现实景,亦非麻木机械化照临《富春山居图》。此卷与黄公望差而近四王。不再似黄公望以有意无意之笔,绘万象肃杀之境,强调萧条淡泊,欲寄荒寒。山水面貌较《无用师卷》宽泛丰茂,于溪桥渔浦、洲渚掩映间,施秀润纤细笔法。在纯客观而生机盎然的自然描绘中,确切地表达了一种充溢温情的生活风尚和人生理想。
清初,“四王”山水推为“正统”,朝野操翰竞仿,山水一脉随之以一种被动的驯化,由元人之萧寂渐变为清人之温淳。尽管题跋之中,依旧标榜宋元笔意,但笔法墨趣既非宋元,距明亦远。王荦这幅《临富春山居图》,即为这一潜移默化的典型。王荦,这位“四王”的崇拜者和摹仿能手,不曾想到临摹的《富春山居图》,被过云楼主人及后世慧眼藏家精心收藏,流传愈二百年;更不曾想到所临的《富春山居图》,成为考察清初绘画变化的一个瞻前望后的基点。此作成为清初山水的转变点,由宋元萧散淡雅走入温婉,一代山水情趣技法延至清末民初。 (王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