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756 关良 1979年作 戏剧人物卷 镜心

戏剧人物卷
拍品信息
LOT号 2756 作品名称 关良 1979年作 戏剧人物卷 镜心
作者 关良 尺寸 33×138.5cm 创作年代 1979年作
估价 800,000-1,000,000 成交价 RMB 1,081,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新加坡秋斋藏画》卷一,第110-111页,新华美术中心,新加坡,2010年。
【题识】则检先生正之。己未六月写戏剧人物图,关良。
【印文】关良、八十后作
【来源】原藏家新加坡源则俭先生直接得自画家,后由秋斋主人收藏,再转艺海楼主人收藏。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近现代书画部工作人员。

关良收藏手记/秋斋主人
我曾经把关良、程十发、叶浅子所画的三幅人物,一起挂在墙上,连看一周,说来奇怪,最初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稚拙的关良,竟然越来越耐看,越看越有味道,不但有韵味,而且还很生动。难怪我所景仰的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会认为,在他眼中,当今画坛的人物画,高居榜首者,非关良莫属。
我也曾经把林风眠和关良的戏曲人物画,作同样的比较观察,发现两人都有强烈的不同韵味,林风眠饱满深重,多装饰趣味,关良简率清淡,富质朴情怀;林风眠更像东西方结合的现代画,而关良率真自由的特点,则充分体现了舞台戏曲所具有的东方美学审美情趣。
好友杜南发曾说关良戏曲人物的特色,是“以戏入画,以画品戏”,我觉得这个形容十分贴切,在近现代中国画的探索发展道路上,关良的确是以他独特的天真、坦率、淡泊简远的动人风姿,拓宽了中国绘画的语言和精神疆域。早年留日、学习西方油画的关良,回国后转向对民族美学中写意精神的审美追求,是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成就突出的一位,以致许多人一谈关良,立刻就想起他的戏曲人物,可见他那寥寥几笔,在人们心中留下何等深刻的印象。
这件关良的《戏曲人物卷》,是我在新加坡获得的藏品,原藏者是新加坡老一辈著名藏家源则俭。
老一辈的新加坡人都知道早期有一种著名的凉茶品牌“源吉林”,源则俭就是源吉林凉茶庄的东主 。源则俭战前曾在暨南大学读书,受教于画家陶冷月,其父早年亦收藏宋元明古画,他自己则收藏近代名家书画,前后30多年,收藏逾600件,有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傅抱石、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张大千等,其中不乏精品。我和源老的公子,是中学同学,但我最早知道源则俭的收藏,是在70年代读到当时台北出版的《艺术家》杂志,于1977年第30期刊载一篇对他的专访文章,从文章里,才知道我同学的父亲竟是一位书画收藏家。源太太也多次到我斋中,并曾经在史蒂芬路的大宅里,接待过我看过几次画,印象中最深的是一本任伯年十二开人物册页,画得十分精彩,还有傅抱石《屈原》巨制,也见过这件关良的《戏曲人物卷》,知道那是关良1979年画赠给源老的礼物。源老故去后,源家收藏开始释出,我曾经有幸参与处理其中部分藏品,很可惜的是那本任伯年人物册页已经先流出国外,也有些藏品也由源太太通过不同管道释出,如傅抱石巨制《屈原》即送香港拍卖。
当时在我经手的源家收藏中,并没有这件关良的《戏曲人物卷》,几年后,我在一位沈姓医生那里,才发现这件作品,买下后,成为秋斋收藏,也算是留下了当年和源家的一段情谊。

“我的用线,自有我的特点,绘事上的许多常见娴熟的技法如圆润、流畅、刚劲、挺拔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关良

1923年,关良回归祖国,任教于广州和上海,悉心培养中国新一代的西洋画人才。因为从小蕴积对中国戏剧艺术别样爱好的情趣,在上海美专时期,关良不断地去剧场听京剧,画速写,与名伶相交,因此萌发了关良以中国水墨画来表现戏剧人物的艺术冲动,开拓了水墨戏剧人物画的新生面。
据关良自述,他所画的水墨淡彩戏剧人物,完全是抗战时期的产物,那时到处奔走生活无定,在那样的环境里,画油画不仅携带不便,购买油画颜料也十分艰难。再者,他很早就想把自己看戏时画的铅笔速写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其实关良先生所画的这些水墨淡彩戏剧人物的真正可贵之处,何尝在于他是否掌握了中国传统的笔墨情趣,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表现意图,包括用笔用墨的方法在内,为绘画艺术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画材和形式。
此戏剧人物手卷画于1979年正是其晚年创作高峰期,他用水墨写意戏剧人物,将两种“国粹”完美结合,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关良善于抓住戏剧情节中极精彩的一剎那,施极简之笔,上单纯之色,将它生动地表达出来。画中往往选择大家熟知的人物和故事,如该卷所画《水浒传》、《林冲》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曲目,关良擅长用一种陌生化的书画语言将之传达出来,大胆而精妙。
关良认为人物绘画中,传神是第一位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其关键就在于眼神与身姿。细观画中画家对于眼神的捕捉,正印证了其所说的“点睛”在传神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得其神韵,即使没有一景一物,也能使画面栩栩如生。这一点与京剧舞台上的表演亦十分一致。如果说“点睛”是抓人物之神韵,那么形体造型当然就得依靠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实现。画中人物寥寥数笔,笔简意赅,这些线条看似轻松随意,但实质上是经过精心设计,严谨考虑的。他的用笔时而如锥画沙,时而如春蚕吐丝,遵循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浓淡干湿相得益彰,笔势笔趣力求质朴、拙重、淡雅,甚至带点孩童画的稚拙味,实是渗透了中国画画理的精神内涵和美学思想。关良同时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关良在此横幅上一气作了九个京剧人物,布局上已觉不易,不仅疏密开合错落有致,而且每组人物之间彷佛顾盼有情,相互呼应;待仔细看来,又分明是不同的折子,在关良的戏曲人物作品里当属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