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669 丁天缺 1980年作 窗前遇见一

窗前遇见一
拍品信息
LOT号 1669 作品名称 丁天缺 1980年作 窗前遇见一
作者 丁天缺 尺寸 85×64cm 创作年代 1980年作
估价 1,2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艺舟夜楫》 P50 今日中国出版社 2000年版
《顾镜遗梦·丁天缺自传》 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版
《丁天缺油画集》 唐云艺术馆 2010年版
《丁天缺艺术人生 梦里孤山》 P190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年版
《意与象汇 丁天缺|庄华岳|吴藏石同学三人展》 P17 ICI LABAS 艺栈 2019年版
签名:天缺 八〇
展览
2000年 丁天缺个展 中国美术学院 / 杭州
2002年 丁天缺个展 嘉德画廊 / 巴黎
2005年 这里·那里——丁天缺、芳诗·米多芬作品联展 中国文化中心 / 巴黎
2006年 这里·那里——丁天缺、芳诗·米多芬、德朗诺中法油画联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2010年 丁天缺画展 唐云艺术馆 / 杭州
2011年 苏珈美术馆联展 / 无锡
2018年 梦里孤山——丁天缺纪念展 798艺栈画廊 / 北京
2019年 意与象汇 丁天缺/庄华岳/吴藏石同学三人展 ICI LABAS 艺栈 / 北京

同老师吴大羽一样,丁天缺也是一位由于复杂的时代因素而被美术史所埋没的艺术大师。尽管他曾经与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是同窗,但他的艺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实际上,丁天缺是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他是最早把毕加索的艺术介绍到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者,也是最早将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画进行融合实验的艺术家之一。据《丁天缺自述:天上少个星,地上添个丁》记述,画家在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吴大羽,后担任其助教。在建国后的各种运动中,丁天缺被指为“新派画”的头目,遭学校除名,又在五十年代又两次被打成了“反革命”,前后一共被劳教了十多年,直至1979年才平反。漫长的劳教耽误了他的艺术事业,不过他没有就此沉沦,他在狱中翻译了《毕加索》,为其后期的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丁天缺在1985年时又赴巴黎深造学习,专攻法国现代艺术。
丁天缺的艺术与吴大羽源出同一体系,即法国现代绘画诸流派。吴大羽作为中国抽象绘画的开拓者,他将具象与抽象,以及神秘的东方韵致融合起来,创造出华丽的视觉语言。在艺术观念与绘画语言上,丁天缺无疑继承了吴大羽的衣钵,他的艺术有着开放的构图,明丽交织的色彩和丰富的形式元素。遗憾的是,吴大羽及其门徒的这种以色彩、形式为中心的绘画与当时的主流美术样式即徐悲鸿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绘画格格不入,因此在特殊的历史与政治时空环境中不幸被孤立与边缘化,直至近年来才有重新被学界所发现与再认识。
尽管身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关键性人物,丁天缺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作品亦不过几十余幅。《窗前遇见之一》(Lot 1669)和《窗前遇见之二》(Lot 1670)分别完成于1980年和1998年,是丁天缺的晚年佳作。文革结束之后的平静时光为画家带来了一个艺术上的高峰期。这两幅画的构图基本相似,在技法上显然受到了后印象派和立体派的影响,前者较为写实,而后者则更加趋向于简约与抽象化。
在《窗前遇见之一》中,画家仔细安排了各个物象之间的构成关系,构图严密饱满,横向放置的桌台与后面的窗户在画中构成一个十字架式的稳定结构。桌上的猫可能从打开的窗户中进来,它扭转着身躯吃鱼,不小心打翻了花瓶,几枝花从瓶中落下来,引得地上的狗对它嗷叫。各个物象之间彼此关联,呈现出一个戏剧性的瞬间,谐谑幽默的意味接近于中国画中的文人墨戏。丁天缺在这里并没有运用传统的透视法,而是注重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和色彩的块面效果,窗户、墙布、器具、动物都被分解成各种几何形,矩形、菱形、圆形等互相交织,各自独立又有一种结构上的高度谐性。画家在这里吸收了塞尚的静物画技巧,用清晰的轮廓线和厚重的色彩表现出沉稳、结实的质感,并以色彩的冷暖关系来区分开空间层次。
《窗前遇见之二》的色调更为鲜明,并在细节做了一定的调整与区别化处理。此时,猫的描绘完全抛弃了写实性,仅以线条勾勒出轮廓,桌腿的位置更为合理,还增加了花瓶被打翻时的滴水状态。从画面构成来看,《窗前遇见之二》着力于表现运动中的张力与时间的连贯性,同时色彩的对比关系也更为强烈,中黄与钴蓝,深红与中绿、黑与白构成各种反差和呼应,形成丰富绚丽的视觉效应。《窗前遇见二》中对于几何形与色块的运用令人联想起毕加索在1932年创作的《梦》。毫无疑问,丁天缺在创作中借鉴了立体派的装饰性手法,但画家更想呈现的却是来源于平凡生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