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951 董其昌 1628年作 临怀素自叙帖 手卷

临怀素自叙帖
拍品信息
LOT号 1951 作品名称 董其昌 1628年作 临怀素自叙帖 手卷
作者 董其昌 尺寸 书法56×557cm;题跋56×40cm 创作年代 1628年作
估价 5,000,000-6,500,000 成交价 RMB 7,130,000
材质 水墨绢本 形制 手卷

题盒:明董玄宰临怀素自叙帖一卷。昭和辛亥孟陬吉辰,谦山馆并题。钤印:福风俊印、谦山
题识:(文略)怀素《自叙帖》曾临数本行世,终不解前六行苏舜钦所补与真迹同异处,若为勘辨古人功力深,遂能乱真,要亦不免奴书之诮,故知书道非易。戊辰夏五积雨初霁,适金沙王简讨寄淳熙秘阁续帖,有自叙一本,因为临之,董其昌。
钤印:宗伯学士、董玄宰、玄赏斋
题跋:董大宗伯摹素师自叙帖一卷,如渴虎狞龙悬于笔端,人间赝书自当望崖而反。眉公陈继儒得观题于苕帚庵中。钤印:麋公、雪堂
说明:陈继儒题跋。

崇祯元年(1628),戊辰,董其昌七十四岁。本年立春,董其昌在其所书《临阁帖墨迹册》,题款言:“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剸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以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劲利取势,虚和取韵”可以说概括了董其昌行草书笔势的特征。
怀素喜欢临怀素《自叙帖》,并且多次临写,但其又在《天启杂书册跋》说:“怀素以《圣母帖》为最,胜《自叙》之狂怪怒张也”,对“狂怪怒张”的批评,就是说董其昌不喜欢强烈的体势大小的夸张变化,所以,在他的《画禅室随笔》说:“余每临《自叙帖》,皆以大令(王献之)笔意求之。”王献之书法强调笔势,上下连绵,世人称之为“一笔书”,但字形字势与怀素《自叙帖》相比,较为平和端庄,大小相近,也因此,董其昌虽言说临怀素《自叙帖》,多以王献之笔意在临写,虽言临写,更多的是自我创作。
应该是对《自叙帖》太过熟悉,所以本卷《临怀素<自叙帖>》,董其昌直抒胸臆,以王献之“一笔书”一以贯之,书写连绵不绝,直至结尾。每行少则二三字,多则六七字,字与字之间鲜有停顿,牵丝连接,环环相扣,使得气脉贯通,韵致非凡。另外,相比较于怀素《自叙帖》原作,除第二十行“韦”、第五十一行“龙”、第六十行“来”、第六十一行“戴”、第六十三行“翻”五字以外,全篇字形大小基本一致,与原作夸张对比强烈的字形变化来说,趋于平和稳健,但这种平和稳健又在“劲利取势”之中,将“虚和取韵”落到实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如用全力赴之,然细处用力最难,如度曲遇到低调低字,要婉转清彻,仍需有棱角,不可含糊过去,如画人物一山之游丝纹,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第二十行“侍郎韦公”四字一笔书写,牵丝萦绕,细而不弱,“韦”字主笔竖划至末端不疲,精神抖擞,类似情况颇多,可见董其昌作为影响书坛百代的人物,其对毛笔的控制程度,展现娴熟的驾驭能力,而表现出的丰富、细腻的笔法,草新结构都是无与伦比的。
此作前有董其昌颜楷自题引首“怀素自叙”,后行楷书写就本作创作缘起,对于董其昌书法的鉴定和学习而言,颜真卿是董其昌书作之魂。卷后陈继儒题跋曰:“董大宗伯摹素师自叙帖一卷,如渴虎狞龙悬于笔端,人间赝书自当望崖而反。眉公陈继儒得观题于苕帚庵中”。以陈继儒对董其昌以及董书的熟悉程度而言,陈继儒的鉴定意见是毋庸置疑的,“人间赝书自当望崖而反”也说明了陈继儒对此卷的明朗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