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957 文徵明 中秋赏月书画合璧卷 手卷

中秋赏月书画合璧卷
拍品信息
LOT号 1957 作品名称 文徵明 中秋赏月书画合璧卷 手卷
作者 文徵明 尺寸 引首37×109cm;画心33×108.5cm;书法37×585cm;题跋37×50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800,000-4,500,000 成交价 RMB 6,90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手卷
出版:《中国名画第十四集》有正书局,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九月出版。
题签:文衡山中秋赏月图。
引首:中秋赏月图。匋斋尚书藏,光绪戊申(1908)元旦,王瓘题。钤印:王瓘、孝禹
画题:徵明。钤印:文徵明印、衡山
书题: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飞霜夜堂冷。幽人无眠月窥户,一笑临轩酒初醒。庭空无人万籁沉,惟有碧树交清阴。褰衣径起踏流水,拄杖荦确惊栖禽。风檐石鼎然湘竹,夜久香浮乳花熟。银杯和月泻金波,洗我胸中尘百斛。更阑月转天苍然,满庭夜色霏寒烟。蓬莱何处亿万里,紫云飞堕栏杆前。无人为唤李谪仙,明月万古人千年。人千年,月犹昔,赏心且对樽前客。愿得常闲似此时,不愁明月无今夕。徵明。钤印:文徵明印、徵仲
题跋:
1.衡山先生细笔山水欲轧十洲,麄笔则全学梅道人,虽石田晚笔不能远过。书法则学苏胜匏庵,学黄胜石田。昔人早有定论。此卷墨气浑沦,真宰欲泣,书法亦得山谷之髓庋。置宝华庵中,当与石田细笔《缥缈峰图》并为双璧。世传文沈遗迹虽多,恐无复出此二卷之右者矣。光绪丁未(1907)嘉平,义州李葆恂。
2.画家以作月景为最难。徵仲先生此图,有一种高爽清虚之致溢于楮墨之外,洵为生平得意之作,合以书之雄秀,诗之超浑,是卷可称三绝。光绪戊申(1908)元旦,铜梁王瓘观于秣陵。钤印:王瓘之印、孝玉
鉴藏印:平安馆、叶志诜、遂翁
展览:“世界因遗产而璀璨——中国古书画修复鉴定与保护国际高峰论坛”,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

说明:
1.端方叶志诜旧藏、王瓘题引首并跋。李葆恂题跋。王瓘,字孝玉,一字孝禹,号遯庵,四川铜梁人。书法、篆刻家,光绪年间名于时,曾官江苏道员,後参端方幕。
2.李葆恂,原名恂,字宝卿,号文石,又号猛盦,别号红螺山人,辽宁义县人。辛亥後改名理,字寒石、号凫翁,孤笑老人,室名有益无益斋、红螺山馆,官江苏候补道。精鉴别,为端方所重。工诗善画,著有《海琳所见书画录》。清代收藏家,在清在收藏界与李恩庆、李佐贤、李在铣并称京城四李。
3.“平安馆”、“叶志诜”为叶志诜印鉴。叶志诜(1779-1863)字东卿,晚号遂翁,湖北汉阳人,名沣、名琛之父。乾隆四十四年生,同治二年卒,享年八十五。嘉应九年进册翰林院,初国子监典簿,充提调,升兵部武迁司郎中。有《平安馆诗文集》若干卷。家藏书籍、金石甚富。藏书处为平安馆。
4.有原装铁盒。

端方旧藏文徵明《中秋赏月图书画合璧卷》。前卷图画部分为水墨画,所绘为中秋时节,明月映照之下,家人团聚于平岗之上。有侍坐于长者之前众人,畅谈悦事,尽享天伦之乐;又有守护稚子玩乐赏月者,其一童遥指皎皎明月,一童若有所悟;云雾缭绕于林间,飘渺流转,一派其乐融融,欢乐祥和之声跃然纸上。后卷大字行书自作诗《中庭步月》,其中锋用笔、大开大合、骨力强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世人皆知“粗文细沈”之可贵,文徵明“粗文”学于沈周,后上溯至吴镇、倪瓒、巨然、董源。文徵明二十岁“从周学画”,时沈周六十三岁。由于沈周是四十岁以后形成“粗沈”画风“至四十外始拓为大画,粗枝大叶”,说明文征沈周学画之时,沈周已经是“粗沈”之风格,然文徵明对沈周的粗笔不甚喜欢,其《题明沈周临王叔明小景》中说:“自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临摹,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至四十外始拓为大画。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乱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文徵明的粗笔较沈周要细腻,墨色运用要灵活多变。本卷《中秋赏月》文徵明多以吴镇法为之。其山石勾勒果断流畅,松中带秀,湿中带干,皴法以大斧劈为主,甚至是整片为之,浑厚苍茫而后酣畅润湿;树木画法浓淡并举,以淡为主,树干、枝叶勾勒、点厾用笔粗犷而不失逸趣,率真而不失精细。整体画面水墨漓淋,含蓄空蒙,从而凸显出八月中秋夜色之下的朦胧美感。然而是图又与吴镇萧索、孤独的画风是截然不同,其画面间一种超脱、宁静平和、雅逸的自然意境,结合中国大家庭欢聚一堂和谐积极的之态,极具诗情画意之美。这将消极避世的元文人画转化现实的、积极、温润的文人画,使画面充满了人生意味。文徵明“粗文”风格的作品还有南京博物院所藏,作于1532年之《中庭步月图轴》、1558年之《水亭诗思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作于1540年之《疏林浅水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544年作《江南春图并词卷》;辽宁省博物馆藏,1558年作《桃源问津图卷》等等,相较而言,本卷于平淡中见天真,简率内传雅逸。
以南京博物院所藏,文徵明于1532年所制《中庭步月图轴》(含自作诗)以及书法风格辨识,是卷应为其60岁以后所作,且应晚于1532年。文徵明60岁后尤爱黄庭坚的大字行书,本卷所书亦为《中庭步月图轴》诗文,同为赏月之时,用不同书体录其自作诗,亦为非凡之举。文徵明大字行书取开张跌宕之势,辐射状之结体,将山谷恣肆、放纵、大开大合的用笔融入自己的大字行书中。其又平和舒展,放纵不失于内敛,形成了自我独特面貌,为人倾慕。本卷文徵明大字行书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起笔重按,裹锋行笔,借助长线的长度和力度,增加线条的张力和气势,尽情挥洒,淋漓痛快,气势逼人。在结构上最为耀眼之处便是突出主笔之后,伸长主笔,达到奔放的效果,给人“气贯长虹”的感觉。长线条本来即是字的主笔,加上独特的中锋行笔、骨力强劲、果断放笔等技法,势必给人酣畅洒脱的感觉,比如“冷、初、檐、夜、仙”等字的长撇,“轩、荦、斗、中、”字的长竖:“人、交、衣、禽、金、波”等字的长捺;“河、垂、无、一、有、香、满、昔”等字的长横,加上整个字中宫收紧,四周伸张,其独特的一收一放结构,显得节奏感格外强烈。本卷通篇雄强豪迈源于骨力强劲。其起笔重按,尤其是长横的起笔,重按之后,裹锋行笔,从而使整个线条聚气,起笔、行笔的完美配合,加上长线条适宜伸展,给整个字增添了浑厚感和张力,其运笔过程厚实、挺劲,有着浓重的篆籀之气。全诗一气呵成,潇洒绝伦,毫无滞涩,信手挥来,实为大观。在文徵明众多传世作品中,如本卷大字行楷书,是他晚年特有的一种书法风格,与其典型的小行书“文派”面貌有所不同,是变革其自身书风的一次新尝试,体现了文徵明在书法艺术中贯穿其一生的探索精神。
以“粗文”之笔绘《中秋赏月图》,以大字行书写《中秋步月》之诗,真可以说是合璧之玉。是作为叶志诜、端方递藏,王瓘、李葆恂题跋。叶志诜(1779-1863)字东卿、晚号遂翁,室名平安馆,汉阳人,工金石鉴藏,善书法;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为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藏家,以收藏真、精着称。王瓘(1847-1911后)是清末举人,官至江苏道员。字孝禹、又作孝玉,重庆铜梁人。书法长于篆、隶书,兼有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诸家之长。并擅长篆刻,精鉴别,富收藏,为清光绪以降以金石、书法名重一时之大家。所题“中秋赏月图”五字,峻逸挺拔,棱角分明,方圆兼备。以中锋为主,偶用侧锋收启转承使气韵生动而不板滞,方峻遒丽,气象开张,神采粲然。李葆恂(1859-1915)字寳卿,兵部尚书李鹤年(1827-1890)之子,工文学,因精鉴书画而为端方赏识、并曾为端方大量藏品书写题跋。本卷此卷后由德国著名藏家于晚清民国年期间购于中国,而今重归华夏,实乃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