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963 夏㫤 丹崖晴翠 立轴

丹崖晴翠
拍品信息
LOT号 1963 作品名称 夏㫤 丹崖晴翠 立轴
作者 夏㫤 尺寸 135×71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0
材质 水墨绢本 形制 立轴
出版:《国华》第一四八八号,第33-35页,令和元年十月二十日刊行。
题识:丹崕晴翠,太常卿夏㫤笔。
钤印:东吴夏㫤仲昭书画印
萧萧晴影动 春老碧玉丛
——夏㫤 《丹崕晴翠》赏析
夏㫤(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江苏昆山人。由于元末的战乱,夏的父亲不得不随舅家“朱”姓,所以夏亦一直冒姓朱,名昶,后其自奏“复姓疏”,恢复其本姓夏,明成祖朱棣看到其名“昶”为“日旁永”,便说,“太阳丽天,‘日’岂可从旁,宜加‘永’上”。故而,更名夏㫤,字仲昭。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集》所云:今文日之上永,自公(夏)始也。永乐十三年(1415)以进士翰林为庶吉士,至永乐二十年为中书舍人,永乐二十一年由杨荣荐入文渊阁。至宣德六年(1431年)年,因其品格直正,转为吏部考功司主事。明代吏部为六部第一,下设四司。其下之文选司、考功司为最具实权之处,此时夏仅为正六品主事,实权却不可小觑。正统十三年(1448年)年升为瑞州知府。四年后年改太常少卿,天顺元年(1457年)升为太常卿,晚年致仕后在吴地与杜琼、刘珏、沈周、吴宽等有交往并有文会活动。画竹时推第一,名冠当朝,驰域海外,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誉称,又有俗谚云:“林良翎毛夏竹,岳正葡萄计礼菊。”
此《丹崕晴翠》,水墨绢本,出版于《国华》第一四八八号,令和元年十月二十日刊行。自书款“丹崕晴翠,太常卿夏㫤笔。”款落“太常卿”,时夏已七十岁,共在朝廷任职四十余年,致仕还乡,寄情于山明水秀之江南园林,挥毫染翰写晴竹数竿,叶盛枝繁,无论竹节之间的衔接、竹叶组与组之间的搭配,都能做到跌宕有致,和谐得体。所画竹叶之旁梢、顶梢、底梢都极为考究,笔笔交代清晰准确;竹枝和竹叶各部分组织、穿插,既井然有序,又变化多端。如右军书“翩若惊鸿,宛若蛟龙”。具体笔法上,不注重笔痕的交叠渗透,强调笔力的挺拔劲峭以及运腕的和谐律动。笔墨厚重之余,又具潇洒清润之趣。其下湖石矗立,瘦硬瞿清,用刮铁法写出,复以墨染,重实刚硬,与竹之柔劲适成对比。土坡以淡墨轻扫,以虚衬实,颇见雅致。徐邦达先生云:“夏真迹,用笔厚重过于王孟端,石法全学孟端,从元人吴镇得法,略参倪瓒侧笔,极晚稍有变化,但相去也不太远。” 夏作墨竹长卷,常以大笔侧锋挥扫而出,后补以披麻、解索、折带等皴法;单幅竹石图,技法较为灵活多变。是图笔墨厚重,竹叶收笔出稍无一笔懈怠,山石画法以大笔阔写,又以王孟端直笔做皴,兼有倪云林折笔,工写兼备。夏仲昭所作“晴竹”还可见台北故宫所藏《奇石修篁》、《半窗晴翠》以及北京保利2017年春拍2300万成交的《孤峰晴翠》可资比较。
夏㫤画竹出于王绂之门,但在当时,他的声誉就已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以至海外多饼金悬购,名重四裔”。王绂所善用“书”、“画”笔法的转换,尽显“有法中无法”的特点,在这件《丹崕晴翠》中都得以很好的展现,有一种“落墨即是,出笔便巧”的效果,同时也充分实践着他自己“不见复笔”的主张。堪称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