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83 清末民国 玉屏箫 (三只)

玉屏箫
拍品信息
LOT号 5183 作品名称 清末民国 玉屏箫 (三只)
作者 -- 尺寸 长64.6cm;长62.1cm;长61.8cm 创作年代 清末民国
估价 60,000-80,000 成交价 RMB 69,000
材质 形制


备注:
1.古平溪郑芝山制
2.玉屏郑芝山精造
3.玉屏郑新山造

箫为竹制,开孔大小与管长短正比。三支箫的吹口均开在上端边缘,呈半圆状,由此吹气发音。箫管中部为五个按音孔。手指按这五个音孔便可吹出不同的音调。在箫管侧面,五个按音孔之下有两个出音孔,也叫基音孔或辅助音孔,它们有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在此处悬挂琴穗。在箫身正面刻有铭文、画作等。三支箫的背面均有一个后出音孔,这也是笛子与箫的一个显著区别。据清代音乐百科全书《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中记载:“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之所以清代人说“今之箫乃古之笛”是因为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笛子是横吹之笛与竖吹之篴(同笛)的共称,直到“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同笛)”(《律吕正义后编》)开始,竖笛的称呼才被箫所取代。
此三支箫还配有匣,匣外刻“三楚精神”四字,有学者认为“三楚精神”是楚地所蕴含的屈原的一种“雅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与洞箫的声音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箫因箫管无底,又是竖吹,因而常被叫作洞箫。北宋苏东坡《前赤壁赋》有云:“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箫声“雅怨”的最佳记载。
此三支箫均为玉屏箫,玉屏箫因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以盛产笛箫而闻名。清代云贵总督吴振棫在其《黔语·平箫》中曾言:“去玉屏十五里,曰羊坪,产美竹。有郑氏,辩其雌雄,制为箫材。含吐宫徵,清越微妙,是以天下之言箫者,必首郑氏。郑氏世守其业,名为平箫,值亦倍常箫焉。”此处“美竹”指的是玉屏及其临近镇远、耀山所产小水竹,此竹一般生长于湘黔交界之崇山峻岭之中,有着竹管细长、竹制坚硬的特点,是制箫之良材。世守其业的“郑氏”之中,尤以第十六代传人郑汝秀(1839-1913)别号郑芝山贡献最大。三箫分别为古平溪郑芝山制、玉屏郑芝山精造和玉屏郑新山造,殊为难得,雅士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