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11 清乾隆 仿官釉绶带耳汉壶尊

仿官釉绶带耳汉壶尊
拍品信息
LOT号 5111 作品名称 清乾隆 仿官釉绶带耳汉壶尊
作者 -- 尺寸 高31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5,200,000-7,200,000 成交价 RMB 6,785,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 《清朝工艺之美》,大阪市立美术馆,朝阳新闻社,图167;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弘历的世界》,编号106,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大清乾隆年制」款
备注:
• 日本关西重要私人收藏
• 北京保利,2012年12月5日,编号5511

展览: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北京,2021年04月23日-05月10日

本品形直口鼓腹,颈部贴塑双如意绶带耳,通体施仿官釉,釉层平滑滋润,器身光素不事雕饰,色泽青灰,苍雅静穆,光泽厚润柔和,由于釉水流淌,双耳及口沿出釉层较薄,露出褐色胎体,极富天然韵致,釉层布满稀疏开片,尤显温婉尔雅、风韵隽永。底足圆润而饰黑褐之色,以摹铁足效果,观之古意盎然,犹可辨赵宋遗韵。清文件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官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本作底款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法精妙,笔力遒劲,为典型乾隆早期风格,正是此时典型之作。
赵宋以降,文人士大夫皆以哥窑为文房清供之逸品,尤其晚明收藏嗜古之风盛行,书斋居室插花雅好广为流布。哥窑以古朴典雅之气质折服众多钦慕者,张谦德《瓶花谱》云:“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当时许多名家画作中均见哥窑花器出现,甚至成为画中主角。
据《清文件》记载,早于雍正四年,内廷就对景德镇御窑厂发出烧造仿官窑器的指令:“四月二十三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员外郎海望奉旨,着照官窑缸的尺寸画样呈览过交江西烧磁处烧造。”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作《陶成纪事碑》记:“厂内所造各种釉水、款项甚多,不能备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杯、盅、碟、瓶、罍、罇、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与后,以志大概。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可见景德镇督陶官唐英将仿官釉称之为“仿铁骨大观釉”,并系按照清宫所发宋代器物而制。唐英在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碑记》中对当时宫廷仿制哥釉的情况有清楚的记述——“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发旧器色泽。”由于按照清宫旧藏的官窑实物来临摹仿烧,自然品格不同,达到“仿古暗合,与之无二”之程度。入乾隆朝以后唐英榷陶仿制官釉的水平仍然保持原有的水准,神韵一如前朝,此件仿官釉双如意耳壶正是当时仿古之极致。
乾隆早期所仿制的许多单色釉花器,其器形繁多,但是同一器形同一釉色的器物烧造数量甚少,最多仅为七八对,因为居室书斋讲究陈设器皿的搭配,切忌重复雷同,否则有失别致。尤其化裁式仿古器物,当时多为试制品类,不会大量制作。乾隆八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唐英所上《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折》中曾提及“其新拟各种系奴才愚昧之见,自行创造,恐未合适,且工料不无过费,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导改正”。因此,在今天所存见的许多乾隆新款式的御瓷往往数量极少,甚至是孤品,其原因可由唐英此奏折中窥知一二。
查阅公私收藏之公开资料本款式的仿官釉双如意耳尊存世非常珍罕,另有两件与之尺寸大小一样的乾隆时期此式双如意耳壶,均为茶叶末釉,其中一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内,详见1982年日本出版的《东方陶瓷》一书,另一件为瑞士鲍尔爵士珍藏,著录于《鲍尔藏瓷》,卷二,1999,页196,编号296;另见有仿哥釉例,释出于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编号1350,一仿汝天青例,为瑞士玫茵堂宝藏,著录于《玫茵堂藏中国陶瓷》,1994-2010年,卷4,编号1791,后售于北京保利,2017年12月18日,编号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