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242 清乾隆 缂丝胡人献宝、太平有象图挂屏 (一对)

缂丝胡人献宝、太平有象图挂屏
拍品信息
LOT号 6242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缂丝胡人献宝、太平有象图挂屏 (一对)
作者 -- 尺寸 长76×54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500,000-7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此挂屏配硬木框,框上饰铲地如意蝙蝠纹,刻磨精熟,包浆润泽亮丽,极具宫廷气息。挂屏采用缂、绘结合的手法表现,以平缂、搭缂技法缂织物象轮廓,用笔皴染描绘花朵、枝叶、人物等,细微之处辅以繁复变幻的缂织技法,较好地表现了物象的质感和工丽细腻的人物画风格。均以洋人献宝、太平有象为主题,寓意平安富贵,而在构图上却匠心独运,活泼多姿,人物造型准确生动,工笔处精织细缂,写意处以笔墨渲染,物象分明,意向高古。
缂丝织造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最早起源于汉代缂毛,历经唐、宋、元日趋发展成熟,及至明、清两代走向辉煌。缂丝,又作:刻丝、克丝。它是一种运用“通经断纬”或曰“通经回纬”技法织造而成的平纹织物。宋人庄绰在他的笔记《鸡肋编》中这样描述:“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由于缂丝织造工艺极为繁复耗时且费用昂贵,因此愈显其弥足珍贵,所以世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历来多为皇家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