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93 张大千 1934年作 艳秋娇态 立轴

艳秋娇态
拍品信息
LOT号 2093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34年作 艳秋娇态 立轴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107×47.5cm 创作年代 1934年作
估价 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5,17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
1.《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精品集》第26页,中艺(香港)有限公司,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1992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第174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3.《张大千精品集·上卷》第3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4.《张大千精品画集》第17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10月。
【题识】欢如菖蒲花,但开不得见。侬欲化春水,要看郎心变。欢如芙蓉花,生长湖心里。移湖安侬屋,牵郎伴侬宿。欢行流水心,妾守幽闺性。蛾眉颦不展,蕉心比侬命。欢如云里鹤,可望不可即。安得作秋燕,西风吹侬去。问谁思不歌,问谁凄不泣。潜潜两行泪,临风湿湘竹。欢如洗红裳,洗红红日浅。侬心如洗素,洗素素不淡。甲戌秋暮。与彭恭父、萧静亭诸公观新艳秋剧,归来戏图。大千居士。
【印文】三千大千、西川张八、摩登戒体
【注】此为保税区作品。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书画部工作人员。

张大千的仕女画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成为他绘画题材中大受欢迎的一类,与他对美人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神髓逸出,密不可分。
他眼中的美人标准可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仅要长得美,而且气质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因此能入他画中的美女,当真是绝对美极了的。
张大千自己曾谦虚地说过:他不敢说自己最能欣赏女人的美,他只是在观察、欣赏美丽的女人以搜求画稿时,比别人更仔细、更留心罢了。
张大千一生中看过许多戏,对各流派的演出相当熟悉。张大千认为京剧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二者在表形诉状,达意抒情,虚实多寡等方面,都有其相通的地方。通过观赏京剧表演,可以互为借鉴,从中汲取许多丰富的艺术营养。京剧旦角上妆后的脸谱及身段被张大千认为「浑身都是画稿子」。因为这种脸谱和身段凝结了唐宋以来古人们审美的全部精华。如美人的脸要「三白脸」才好看,也就是额头、鼻子和下颚是白的,这样才能衬托出脸颊的红润和健康。这种认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则,颜色的深浅会突出脸形的轮廓,中国人的轮廓大都显得扁平,而「三白脸」正好表现出了线条轮廓的对比度,当然就显得美。因此戏妆便尤其突显出这个特点来。
对于外国人认为中国女人凤眼好看的审美认识,张大千自有一番见解:「其实大家都弄错了,凤眼并不是像我们四川人所说的‘丝毛绸子上拉了一道口子’那样的细长,所谓凤眼是指女人的眼神要温柔,不要瞪大眼睛,显得一副凶相。」
可能只有大师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透过狭义上的「凤眼」形状,以眼神的种种流盼说出真正的「凤眼」含义。
五官之外便是人的身材,一个美人的高矮胖瘦该如何定下标准呢?张大千认为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看,并没有特别的偏爱「胖子」或「瘦子」。所谓「环肥燕瘦」的典故强调的其实是「骨肉匀停」,匀称就是美。
「举止端庄大器才,移居金屋玉楼台。灯前擅演贞操女,不愧青衣第一才。」
民国年间新艳秋、雪艳琴、章遏云和杜丽云四人合称为四大坤旦,新艳秋被推为「坤伶主席」。新艳秋原名王玉华,9岁便开始以「月明珠」的艺名学习梆子,11岁拜师钱则诚改学皮黄,15岁登台以「玉兰芳」的艺名借台演戏,同时拜荣蝶仙为师。之后,因酷爱程艳秋(后改名砚秋)的艺术,遂在1930年前后改艺名为新艳秋,而专攻程派戏。她那时经常穿上男装,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坐在第一排,观看程砚秋唱戏,细心揣摩其身段、唱腔。回到家中后,她就着月光,看着自己的身影起舞,练习身段和水袖。一番偷学下来,竟学得有模有样,程腔十足。行家齐如山看后大为欣赏,要推荐她给程砚秋作徒。惜程砚秋迫于人言,不敢收女徒,遂使新艳秋始终无缘立雪程门。新艳秋以「偷」来的程派戏与「师父」程砚秋「叫板」,不知就里的人,都以为师生打对台,但其实他们根本是势同水火,程砚秋绝对不认有这门徒弟,而新艳秋除了挂牌之外,也从不说自己是程砚秋的徒弟。直到1983年纪程演出时,73岁的新艳秋被程砚秋夫人邀请参加,演出了《锁麟囊》里头的「大团圆」片段 和《六月雪》,以其精湛的演技再次向观众证明:她是程派第二代传人中的无冕之王。
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经常到北京三庆园看戏。此幅《艳秋娇态》是大千与彭恭父、萧静亭等人在看完「新艳秋剧」后归来所作。画中仕女容貌端庄,具有传统之美,坐于蕉林一石下,双手伸向背后,撑于所坐之石。以细笔勾描出人物衣褶,复以淡墨染袖口衣领处,人物头结以花青色敷染,淡雅飘逸,画中女子所坐之石以淡墨勾写出大体轮廓,复又以重墨干笔皴出其结构质地,少外露笔触痕迹,以突出山石整体感为要。蕉林以写意之法,笔墨趣味浓重,既有形似,又浸透出文人气息。地面复以淡花青渲染,远处又以水纹勾画交待出流动之溪流。总体而言,画作趋于恬淡雅致,表现大千对古代文人仕女画技法的研究臻于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