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43 傅抱石 1944年作 消夏图 立轴

消夏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543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44年作 消夏图 立轴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109×31cm 创作年代 1944年作
估价 10,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11,50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苏宇先生大雅教正,丙子春,白下记。
甲申七月五日,东川金刚坡下,新喻傅抱石。
【印文】抱石大利、其命唯新、抱石斋
【说明】上款人王苏宇(1890-1955),江苏南京人,早年留学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德国梯平根医科大学,获双博士学位。系民国名医。喜爱书法,篆刻,能写一手好字。抗战前就与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胡小石、于右任、吕风子、等交往甚深。尤其与徐、傅、胡家,几乎都是私家医生,同时也收藏了不少他们的书画。抗战时。南京沦陷之后,中大耆宿王伯沆教授病留南京,坚守气节,以死拒敌。贫病交加之时,王苏宇大夫倡导筹资接济。胡小石先生曾作长诗赞美王伯沆气节,歌颂王苏宇义举。

【来源】源于王苏宇家属。北京保利2014年春拍。

傅抱石深得传统用墨之法,人物画墨色明润干净,变化丰富,用笔、用线与用墨相辅相成,形成极和谐的画面,使画面气息清雅,符合人物画的意境。是幅设色简淡雅致,简单中又能见丰富,慢笔渲染下能见「线」,并未因上色之故而将所勾勒衣服的墨线遮盖住,因而极具淡雅透明;衣服之边缘与衣带处利用墨色加以提醒,因此整体画面不温不火,墨、色淋漓交互使用且相映生辉,可谓清气满卷,足见傅氏对色彩与墨色的驾轻就熟与灵活运用。在高士的刻画时,傅抱石先用赭石和藤黄淡淡的平涂一遍人物肤色,再用赭色局部晕染眼部周围,使人物看上去眼袋很重,眼睛凸出,使这些古人看似饱经沧桑,无欲无求。在服装上以淡墨渲染,表现出人物内敛深沈,虚怀若谷的精神气质。
傅抱石以石青写执扇侍女的上衣,表现出人物服装轻盈飘逸感,再用大笔分为几块浓墨晕染执扇侍女的头发,粗略看去是一块整体,细看则发现墨色随着水的流动产生出浓淡虚实多个层次,表现出头发蓬松,透气自然的效果。描摹持壶侍女时,脸部时用淡淡胭脂以示两颊和上眼睑之红韵,表现面如凝脂再用浓重的大红点出朱唇,表现女性自然蕴秀之美。侍女的眼睛的线条则运用独创的散锋笔法表现,多次的重复晕染,并将女子眼头与下眼睑晕染墨色,亦加重上眼睑的处理,不仅增加眼部的深邃感外,还可将眼尾拉长,使得侍女千娇百媚的眼神展露无遗。
画面上方以石青、赭石渲染叶片,浓墨写叶筋,较暗的用色和人物周围的空白仿若「彩云烘月」更烘托出人物。人物的服饰颜色与周围晦暗的背景拉开距离,这样的画面层次丰富,纵深感强。
傅抱石在重庆金刚坡的日子使他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他常把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最崇拜的石涛的「山斋」相比,此时他的作品中不时出现「无为」的淡泊思想,画面中把高人,隐士畅游山水的状态表现出来,这也体现了他心胸豁达,淡泊名利,追求自然朴素,平淡天真的人生态度。仿佛可与这些古人同行、同唱、同吟,令人遐想。

消夏题材在宋代起就为流行,体现在画中的场景多为临水、深山或树荫下,表现文人面对酷暑依然保有的淡定之气。
此幅《消夏图》取傅氏常用之满构图,以几株浓茂的芭蕉将画面上下贯通一气形成遮天蔽地的构图。将高士及侍女安排在茂密的芭蕉叶下、点染背景草木中。傅氏有效的笔墨控制并刻意留白让画面中间突破,留出「画眼」,利用人物的谨严精细及芭蕉的粗犷狂放对比来经营构图,如此巧妙的对比方式,即可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感,衬托出人物的主题。
此幅中,高士长须拂面,头戴发巾,着宽袖大袍跌坐于地席之上。两侍女着襦裙装,上简下丰,正面侍女袖手持壶而立,眼神凝视远方;执扇侍女手持长柄团扇,仿若因用力挥扇,衣服飘带亦随着用力自然飘逸而展现出女子的婀娜多姿。整体画面呈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动态感。
傅抱石人物画的线条继承了顾恺之线条古朴流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改变运笔时的压力、速度、面积的方法,突破了传统中锋用笔以散锋入画,这种散锋笔下的线条松动,自然,大气,传达出满洒飘逸的审美感受,形成了他个人的绘画语言,这是其人物画「古意」最细微最内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中线条圆润均匀,以圆弧表现转折,总体给人一种古朴宁静的审美感受。在人物外形的轮廓描写,如脸部五官与头发和服饰细节刻画中,线条温静,笔力内敛一气呵成;在衣纹与飘带方面使用粗笔,线条十分灵动蓬松,看似漫不经心,却更显得潇洒自如,线条虚实对应,以飞动写意与散锋飞白的线条入画,具足力量、韧性和速度来深刻表达人物的动势和姿态,因而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画中挥扇侍女,写其飘带飞动飘扬之感时,笔力外露易见,临风飘举有「吴带当风」之感,此时用笔速度非常迅速且富有弹性,挺拔有力如钢丝劲抛,故可化工整为写意飞动,并呈现散锋飞白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