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 赵刚 2013年作 征服者
LOT号 | 1720 | 作品名称 | 赵刚 2013年作 征服者 | ||
作者 | 赵刚 | 尺寸 | 280×400cm | 创作年代 | 2013年作 |
估价 | 900,000-1,100,000 | 成交价 | RMB 1,127,000 | ||
材质 | 布面油彩 | 形制 | |||
出版 《契丹人:赵刚个展》,P44-45,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2015年版 展览 2013年,契丹人:赵刚个展,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 2022年,赵刚:天下无事,龙美术馆(重庆馆),重庆 关于赵刚,有许多瞩目的标签,如 “前卫艺术”、“满族后裔”、“移民”、“身份冲突”......这一切来自于他跨越时空、错综复杂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使得赵刚的艺术展示中存在一种不可忽视的元素:对于不稳定的个体身份的质疑与思考。在赵刚的绘画中,他试图消解和重构身份的概念,并从个人体验出发探讨身份定义的问题。 在翻看中国古代历史图像资料的过程中,赵刚逐渐意识到“中国人”这一身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视觉面貌被塑造、描绘。在个展“契丹人”中,赵刚将自己关于“身份”的探究和诠释进行了叙事化的演绎。艺术家回顾了契丹人等胡人入侵中原后,经历的战争、汉化和民族融合,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过程。孟子曰: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中原文化有着独特的包容性,胡人习俗总会被汉文化吸纳,为民族融合提供养分。顺着历史脉络,赵刚将自己的满族身份与契丹人相对比映照,并在此基础上联想到全球化过程中种族与文化的融合。由此,关于身份本身的一种符号学与阐释学,交织在政治、个体与游牧之中,生发出一种关于类似于存在主义的深层思考。2013年艺术家创作的《征服者》(Lot 1720) 即是展现其绘画中复杂的特殊性以及对于身份思考的价值的经典之作。 在《征服者》(Lot 1720) 中,三个面貌难辨的胡骑将红色天空踩在脚下,踏云而来,连绵的黑色群山倒悬于空中,磅礴的气势从画面喷涌而出。在巨幅尺寸加持下,大漠斜阳中的铁骑三人走出了千军万马的雄壮感。作品里构成人物的黑色涂鸦式笔触、勾勒战马轮廓的亮色线条、以及整体红黑色背景,一方面为作品基调带来一种铁血归来般的震撼,但亦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观者对于画中人物的存在性与身份特征的认知。马上的人物头戴唐朝风格的硬脚幞头,胯下战马却有着头大额宽、粗脖高鼻的蒙古马特征,三位骑士可以是契丹人、女真人、汉人或者是你我任何人的祖先。他们是凯旋归来还是即将征战并没有定论,赵刚为观众设下阅读的伏线并提出问题,暗示历史中的征伐与反抗是阶段性的对立,而一切结束后,民族融合总将成为最终的结果。透过画面中的苍茫与血色,观者看到的是中华各民族交流互动的过去和未来。西方汉学视野中的中华是一个多元民族性的帝国,而非汉族为中心的汉文化帝国,这种思潮促使中国人站在宏观视角重新梳理身份源流和烙印在认知里的文化痕迹。赵刚在中西人文环境中穿梭,结合个人经历和历史材料,对于身份在不同时空下存在的不同意义做出了一种主观的表达与暗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