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118 清乾隆 御制绛色地缂丝团龙三多瑞果挂帐

御制绛色地缂丝团龙三多瑞果挂帐
拍品信息
LOT号 6118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绛色地缂丝团龙三多瑞果挂帐
作者 -- 尺寸 长318cm;高176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2,600,000-3,600,000 成交价 RMB 2,990,000
材质 形制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本幅缂丝挂帐账面无一处拼接,为一整片缂丝而成。已知乾清宫宝座后有置一缂丝屏风,体型较此件略大,故可知此件拍品应为紫禁城外可流通于市场的最大尺幅缂丝挂帐,当为乾隆时期定制的缂丝织机所造;此种定制大型织机自康熙朝已有出现,专门制作大型宫廷丝织用品。帐以绛色为地,上以五彩丝线织就各式图案,纹饰以左右对称式布局。帐中饰有若干五爪团龙,云游与海浪之上,皇家气息浓郁,五彩斑斓,在绛色地的衬托下尤为夺目。帐围以长方形金色绣缠枝花卉条框为界,象征其皇室血统;纹饰布局疏密有致、冷暖相交、寓意吉祥,诚为一幅难得的清代缂丝精品。
清廷织物、服饰之用色从来都是制度严谨,把控苛刻,亦可从颜色深浅、花纹等可表现君臣官民阶级之分。若以朝袍颜色举例,皇帝会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清代帝后的龙袍被称为花衣或彩服,据不同时令节日,随时变换衣服色彩,如乾隆或嘉庆的蓝色龙袍与蓝天呼应,用作祭天等仪式;而此件缂丝大帐中所使用的背景设色绛色,在清代被奉为“福色”,因此用于喜庆场合。乾隆时期此绛色因深受帝王的喜爱,变的颇为流行。关于装饰的色彩,清人入关之初,清淡、明快的天蓝、宝石蓝是宫中皇帝和后妃们的礼服用色,即便服装面料及图案是明黄、石青,但里子也用天蓝与月白。乾隆中期以后,兴起玫瑰紫色,人们取其“红火”之意,于是大红、真红、粉红、枣红、紫等广为流行。乾隆晚期流行福文襄公福康安所穿的深绛色,称为福色。《扬州画舫录》则说,“扬郡着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乾隆初)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壁蓝,颜色在前尚三蓝,朱墨、库灰、泥金黄,近尚高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 《啸亭杂录》载,福康安好穿深绛色服饰,人言之为福色,因为“福”字,一语双关,都愿有“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当时的贵族、民间也争效其色,都要做件“福色”袍子穿,以借福音。这些服饰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嬗变过程。清代宫廷的礼仪观念,使服装纹饰、色彩变得精细和繁复,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风格。乾隆皇帝其父之雍正帝,于执政生活中,亦已有喜爱绛色之迹,并屡屡出现于宫廷画师与其的宫廷画像之中。如雍正行乐图中的其中一幅,可见雍正帝,身着一身绛色服饰,似扮蒙人装扮,坐于石壁之中,身旁绘有一白兔目视皇帝。于乾隆一代,众多宫廷画像可寻觅出乾隆皇帝对绛色之一色之喜。一幅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蕉叶练字图中,便可窥看出一丝端倪;图中,乾隆皇帝大改前日大殿正中皇恩浩荡的威严形象,身着一身绛色长袍,袍上绣有折枝花卉,云鹤图案,手持毛笔一杆于胸前,清秀有佳,甚为清心明目。
清乾隆 御制黄地缂丝团龙三多瑞果挂帐赏析
特约撰稿人
缂丝又名:克丝、克丝或刻丝。虽然它是一种通经通纬的平纹织物,但又同时兼具提花妆彩织物“挖梭盘织”通经断纬或通经回纬的工艺特征。通常在缂丝作品表面的纹样轮廓在线,两色之间衔接处依稀可见:犹如被刀雕刻般的细小裂隙,故名。
缂丝织造工艺繁复考究,且费时费力,所以世上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丝织工艺,由汉代缂毛发展演变而来。至唐宋时期,这一工艺日趋完善。进入明清之际,随着经济条件的进一步繁荣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善,使这门传统织造技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而其中尤以清乾隆时期产自苏州织造的缂丝作品为最。通览清代各朝各类宫廷御用缂丝作品全貌可以发现,乾隆朝作品无论在构图、设色、织造难易程度、工艺创新手法,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审美趣味与装饰效果等方面,都为历朝所不及。
此件作品整幅,无拼接,作横幅状。纵:176厘米,横:318厘米。它采取轴形对称法构图,运用平缂、构缂、缂金、缂麟、木梳戗等技法,在绛色平纹地上缂织九团彩云正面金龙及海水江崖纹,间以折枝花果、蝙蝠等纹样,围饰八宝平水及明黄色连枝花如意穿拐子纹。纹样细部采取退晕法,做彩绘勾勒渲染装饰。沿包镶式石青色素缎缘,缀拼幅明黄色素缎里。从其工艺特征及时代风格来看,当产自清乾隆时期苏州织造局,是一件典型的宫廷御用品。
全幅主体图案为三三成组排列、布局错落有致的九团彩云金龙纹。九团龙之间遍饰鲜花盛开、硕果丰实的花果纹,其中花卉有牡丹、玉兰、海棠、菊花、荷花、萱草、水仙、兰花和天竹等十余种。果实以桃、石榴和佛手,组成“三多”纹。花果间几十只姿态各异,敏捷灵动的红蝠穿插翻飞。全幅四周饰以海水江崖纹,其上散置海螺、双胜、珊瑚、玉磬、犀角、古钱等杂宝。海水江崖纹之外,即整幅缂丝之边缘,缂织窄幅金边一道和宽幅明黄色缠枝花卉回纹边一道。整幅画面色彩艳丽,纹样精美,缂织细致。
此缂丝中纹样丰富,寓意吉祥。其中主体图案九团龙之寓意为,九是极阳之数,龙则是神通无限广大的神灵。《易经·乾卦》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腾升为“九五”的“在天飞龙”,已然达到顶峰,九龙遂以其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的显赫地位而成为帝王或皇家的象征。
三多纹寓意为,《庄子·天地》记载:尧帝巡幸于华,华地封守之官向他祝颂“使圣人寿,使圣人富,使圣人多男子。”是为“华封三祝”的典故,后人以此赞颂他人多寿、多福(富)和多子孙,合称“三多”。在装饰图案中,以石榴、佛手和桃三种果实来表示“三多”。石榴,原产于古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安息,在古波斯神话中,专司人类丰穰多产的女神雅娜希塔手里即托着一个装石榴的钵。据晋·张华《博物志·佚文》:“张骞使大夏,得石榴。”此后在我国广为栽培。因其籽实繁多,民间以石榴为多子的象征。佛手,状如人手,原产佛教发源地印度,故称佛手,因“佛”与“福”谐音,佛手便成了吉祥物之一种。桃,传说西王母蟠桃园内的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吃桃一个可增寿六百年,故桃寓意长寿。这件缂丝以三多图案为饰,表达了清代皇家对多寿、多福和多子孙的美好祈愿。
画幅中牡丹、海棠和玉兰花,共同构成图案,寓意“玉堂富贵”。其中玉兰和海棠谐音“玉堂”。“玉堂”,指仙人所居处、或宫殿、官署及富贵之宅等含义。加配富贵之花牡丹,构成“玉堂富贵”,寓意富贵吉祥。
画幅中水仙、天竹、竹叶和寿桃纹,共同构成“灵仙祝寿”寓意纹样。水仙花是世间为数不多的于隆冬盛开的花卉,且水仙之“仙”与神仙、仙境之“仙”同音同形,十分吉利,故甚为世人钟爱;天竹、竹叶的“竹”,与“祝”同音;寿桃为长寿的象征物,这些物象以谐音组合成“灵仙祝寿”的吉祥图案,表达祈祝长寿之意。
此外,春兰、秋菊、荷莲等多种名花,也无不是花中神品。整个缂丝画幅中百花争艳,芬芳流世,表达了此缂丝使用者对生命长青、美丽富贵、品行高洁、姻缘美满等多种美好愿望的祈求,期盼将天下一切美好归于皇权一身。
缂丝全幅以平缂技法为主,作大块面缂织,在局部则灵活施用构缂、长短戗和缂金等缂织技法,晕色自然,缂面平服,技法精细。如海水、花朵的晕色,色度从深到浅,逐层递减,过渡自然和顺,立体感和层次感突显。全幅配色丰富精妙,施用了明黄、金黄、缃黄、驼黄、朱红、粉红、桔红、宝蓝、深蓝、月白、草绿、果绿、深棕、浅褐、葡灰等二十余种色线。构图饱满规整,疏繁有致,注重整体气势,对物象的疏密组合、远近层次、高低俯仰等形态变化,都安排得宜,秩序井然。构图及设色繁复热烈、绚丽灿烂而又调和雅致、主次分明,详略得宜,具有生机盎然,富丽热烈的装饰效果,同时也显示出此件缂丝作品缂织技艺的纯熟精湛。作品不但对“乾隆盛世”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讴歌赞颂,同时也把乾隆帝梦幻憧憬“大清江山,歌舞升平”的内心独白充分表现出来。
这件缂丝横幅有以下三个特点:
1、缂绘结合,相得益彰:缂丝工艺发展至清乾隆时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类工艺技法层出不穷。如:缂金银、缂毛、双面缂、缂丝加绣,以及缂丝加着笔彩绘晕染等形式。其中尤以缂绘结合的御用品最具装饰性。在各类缂丝作品中,无论是御用服饰还是御笔、御赏卷幅作品,愈是缂织精细之作,愈要在其纹样细部施以着笔彩绘晕染的二次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缂织与彩绘相结合;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效果,这些特色在此缂丝横幅上即被发挥运用到极致。这种装饰手法与明代顾绣那种“绣绘相结合”的装饰样式异曲同工而备受人们青睐。
2、门幅宽阔,传世稀见:织机的宽度,决定着丝织品的门幅宽度,织机宽度与否,可反映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织机愈宽则生产力水平愈高。由于宽幅织物织造成本极高,非御制不可造,因此成为奢侈浪费、劳民伤财的诟病,在清代历史中被反复提及。据康熙二十三年《大清圣祖实录》中载,“江宁巡抚余国柱疏言:上用缎疋,皆系宽机织造,请增设机房四十二间。得旨:宽大缎疋,亦间时所用,非常用物也,何为更劳民糜费?余国柱所奏,不准行”。所以,目前在清代传世品中,即便是在故宫,如此宽阔的丝织面料也难得一见,这一点也正与清代档案记载相吻合,同时彰显此物之弥足珍稀。
3、正龙九团:在清代,正脸坐式金龙称为正龙,侧脸作飞腾状金龙称为行龙,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清代宫廷装饰艺术中,无论是丹陛上的龙纹石雕;梁柱上的金龙和玺彩画,抑或帝后礼、吉服上熠熠生辉的五爪金龙,基本都是行龙或正、行龙搭配装饰。如皇帝吉服之一的龙袍上,也是上身正龙,下身行龙的九龙搭配式。这种装饰方法体现出那种皇权在上,尊卑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秩序关系。尽管在清代皇帝吉服之一的衮服上,也全部装饰为正龙纹样,但也仅仅是前后及两肩共四团正龙而已。二者(龙袍、衮服)都无法与本作品的九团正龙纹样(同时出现在同一平面上”的形制特征)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为最大,“九团正龙”则更是清代最高等级的装饰纹样,其享用级别相当于太皇太后。它所表达出的主题思想是至高无上的 “唯我独尊”,而非等威可辨的“尊卑有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帝后龙袍传世藏品中,仅有一件(套)疑为孝庄文皇后御用的八团正龙吉服袍与此件纹样相符,其他均为正行龙及正行团龙式。然而,此件清乾隆缂丝九团正龙横幅究竟为何人所用?答案也许只有两种可能:(1)乾隆帝为其生母孝圣宪皇后祈福祝寿所用;(2)清高宗本人当太上皇时所用。而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乾隆时期缂丝作品的特点是题材丰富,用丝细匀,缂织紧密整齐,精巧牢固,画面多以繁缛绮丽取胜,缂织技法丰富,技艺精湛高超。乾隆时期由于缂丝技法的成熟以及国力的强盛,较多地出现一批巨幅缂丝作品,这是中国古代历朝所不曾有过的。如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缂丝《九龙通景》屏纵416厘米、横140厘米;缂丝《青牛老子图》轴纵329厘米、横137厘米;缂丝《乾隆题赞释迦牟尼像》轴纵206厘米、横86厘米;缂丝《三多有庆图》卷纵34厘米、横417 厘米;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纵30厘米、横498厘米;缂丝《乾隆御笔十全老人之宝说》卷纵30厘米、横281厘米;缂丝《乾隆御笔喇嘛说》卷纵35厘米、横444厘米;缂丝《戒得堂前后记》卷纵32厘米、横300厘米;缂丝加绣《九羊消寒图》轴纵212厘米、横1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缂丝加绣《三星图》轴,纵412厘米、横135厘。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藏乾隆时期缂丝《三世佛》一组三幅,每幅纵3米,横1.5米,等等,都是清代巨幅缂丝作品的杰出代表。
上述巨幅缂丝作品,均是欣赏性艺术品,现今存世稀少。在中国古代,缂丝作品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言其织制不易及珍贵,向为宫廷皇室及权贵富庶之家所用。而巨幅缂丝作品织制难度更为倍增,且耗资不菲,完成一件这样巨幅缂丝的织制,约需两年时间,可见其织制之费时费工费财。因此,其使用基本为皇家所独享。
这件巨幅缂丝则是清代乾隆时期宫廷陈设用的实用品,缂丝制品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结实耐用等方面,较之绣品和锦类织品更为逊色,且耗资高昂。因此,在宫廷中,缂丝类实用性陈设品的数量远低于绣品和锦缎类织品。此外,由于其存在使用损耗等因素,较之刻意精心保藏的欣赏性缂丝作品,实用性缂丝作品现今存世更为稀少,巨幅者更是寥若晨星,它对于研究清代缂织技艺水平及宫中历史和生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