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562 清代康熙时期17~18世纪 七级宝塔

七级宝塔
拍品信息
LOT号 7562 作品名称 清代康熙时期17~18世纪 七级宝塔
作者 -- 尺寸 高56cm 创作年代 清代康熙时期17~18世纪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713,000
材质 形制
出版:《中国佛教寺庙宝藏-散华聚念》(应真藏,2014)184-187页。

在佛教用语中常有「七级浮屠」一词,浮屠就是佛塔。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的Thupo传入中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 「浮图」、 「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因此亦被意译为「方坟」、 「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此宝塔以铜铸造,铜质纯厚,金刚杵形顶尖,有镂空且突起的四股,直下成莲花托,莲瓣肥大饱满,级级而下承接另一组覆仰式莲瓣,排列整齐,瓣尖回卷似如意云头。宝塔有四面,四个方形角落站立着四位天神护法,气势威猛迫人。下层每面各有五个小化佛,即共有二十个小化佛,每个化佛亦作浅浮雕头光和背光,细节刻划十分到位,再对比上面四个兽首,及四个檐角不同身姿的浮雕飞天,可谓层次变化极丰富,塔身结构设计甚妙,通体浮雕铸造质感极佳,轮廓清晰,众神明脸部表情依旧可见。最引人入胜的是每面都有圆形开光,其内昭见各种佛法之事,譬如比丘向观音问道、佛祖向朝官说法、佛祖与坐骑迦楼罗同坐于松树下、佛底与比丘同行弘扬佛法,描绘极为生动。
《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如是:「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此品外型结构与五代的阿育王方形塔相似,为表现内容稍有不同。类似的藏品亦见于清康熙癸丑年间(1673)佛教宝地宝安南山楼。此种宝塔有铜、铁、锡、木制等各类材质造,多用以放置及供奉舍利,因某些塔中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故可称宝箧经塔,是佛教中最为珍稀的文物之一。
出处:Bonhams London,Nov. 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