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606 薛峰(当代) 2012年作  改造2012-6

改造2012-6
拍品信息
LOT号 5606 作品名称 薛峰(当代) 2012年作  改造2012-6
作者 薛峰(当代) 尺寸 200×280cm 创作年代 2012年作 
估价 200,000-350,000 成交价 RMB 299,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1997年毕业的薛峰身上,有着中国美院时常会赋予学生的几点艺术基因:色彩灵动,气质诗韵,尤为注重媒介和材料的实验性探索。薛峰的早期创作以风景题材为主,受基弗、波洛克、苏丁等艺术家风格的影响,偏重不同材料的突破、融合和抽象表现主义的画面语言。2001年赴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之后,逐渐转向当代艺术视野下新绘画的表达方式,并于2003-2004年以玻璃和油漆进行趋向平面性的艺术创作。2006年之后,薛峰则开始尝试将中国水墨、书法的笔法样式与自由的西方表现主义语汇共同提炼到自己的视觉语言中,同时又将这种绘画形态探究赋以现实维度,体现出人与环境、理想与权力、精神与存在等问题的视觉映射。可以说,薛峰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在趋于洒脱、奔放之余,又富有图像所隐含的社会深意。
2012年创作的《改造2012-6》是薛峰笔下风景的一种延展。在制造风景的过程中,艺术家刻意将跳跃分明的色彩和颜料的流淌质感并置,斑驳流离的光影营造与花木轮廓的愈发模糊结合,从而建构一幅开阔而幽秘,草木烂漫却略显雕零、凄冷的风景之象,让人初见时心生烂漫,近观时又不觉陷入忧伤的感怀之中。尤其,画面正中那扇半掩欲开的门更在画中隐约流释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从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一种在理想空间与现实生活之间,想要远去,又无从逃避的焦灼心理。
薛峰的“改造”系列开始于2011年,是他的个人风格在形成过程中的代表系列。作为一位艺术家,薛峰一直是不安分的。他最擅长的媒介是绘画,却不甘心坐享“绘画的永恒性”,因为他能感受到,感知与表达的愿望都被绘画的局限所束缚;同时,他又不愿意轻率地放弃绘画媒介,再跟随潮流,把装置这个整体当作表达立场的工具——实际上,装置的这一功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失效了。
于是,他选择了一条看似折衷的道路:在绘画中突破绘画的局限,让绘画无限延伸,或者莽撞地冲进它的内部。只有这样,在今天的全球语境中,一位画家才能让自己的思考在汹涌的思潮中保持独立,并为创作找到不断突破的动力。薛峰的这一尝试,也可以说,是对绘画,以及绘画与画家的关系的改造。于是,“改造”系列就是这一过程的开始。
“改造2012-6”这幅画完成于2012年,也正是薛峰开始突破绘画的空间性的时刻。在这幅显然将被挂在墙上的画里,画布上的空间也是一面伸展的墙壁,几乎造成了视线的错觉。那些由红黄蓝绿等基础色构成的笔触,似乎暗示着绘画的最基本结构。它们在画面的“墙壁”上肆意生发。墙壁中间有一扇半掩的门,颜料从门缝里流淌出来,似乎门的背后还有另一幅画,或者一个只属于颜料的,无限扁平的空间。虚拟的门似乎在肯定的绘画的扁平性,又对此报以无限的敌意,希望将它变成一个可以进入的空间,即便里面只有颜料而已,因为“进入”意味着破坏和新的开始。远看时,这扇门外的墙壁上有两棵若隐若现的树。它们更像是两棵树的形象正在被笔触所构建的过程,或者,已经完成的形象正在重新消解为笔触的过程——形象是流动而不稳定的,时间由这种方式被发现了。显然,如果有了对空间的渴望,就必须有时间与之对应。
与“绘画的自嘲”相比,这件作品更像是画布对自身的凝视;它完全由绘画的方式完成,而这正是薛峰扩展绘画结构的开始,也是他后来那些结合了空间与绘画的新作品的起点。作为70后艺术家群体里的后起之秀,薛峰的艺术创作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改造”系列正是让我们看到他一个思考阶段的结果,和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