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352 8世纪 银鎏金錾刻花卉纹奓斗

银鎏金錾刻花卉纹奓斗
拍品信息
LOT号 7352 作品名称 8世纪 银鎏金錾刻花卉纹奓斗
作者 -- 尺寸 直径15cm 创作年代 8世纪
估价 1,500,000-2,500,000 成交价 RMB 2,530,000
材质 形制


重311g
「思玉」款
八世纪
备注:
1.Karl Campe旧藏;
2.伦敦苏富比,2008.05.14,Lot73
著录:
1.Bo Gyllensvard,'T'ang Gold and Silver',Bullt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no.29,1957,figs.27a,97r;
2.Chinese Gold and Silver in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The Museum of Art and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in Ulricehamn,Ulricehamn,1999,pl.116
展览:Chinese Gold and Siver in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Washington,D.C.,1954-55,cat.no.114

此奓斗为银质,鎏金錾刻花纹,其口沿外侈,呈四瓣花形,自口向下收敛,如漏斗之状,短束颈,溜肩,扁圆腹,底承矮足。器身腹部两面鎏金錾刻折枝花卉纹,茎叶分明,线条流畅婉转。器底一隅划刻“思玉”款,与此相似者,可见伦敦苏富比在2008年春拍“中国早期金银器”专场中的“唐五曲折枝簇花纹鎏金大银碗”(Lot74,成交价:GBP446,100),此碗亦作花瓣口,鎏金装饰花纹,器底划刻“仁马”款。
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绚丽的瑰宝,本件奓斗线条流畅,器壁轻薄,其使用锤揲之法,颇具美感。锤揲之法利用金银较为柔软的特性,在敲打之中更好地将之延展,使器物成型,为外来工艺中对中国金银器影响最大者。虽然考古数据显示,我国在东周时期的金银加工技术中就已出现了捶揲技术,但此种技术一直未见广泛用于器皿成型制作。随着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规模展开,西亚、中亚等地的商人、工匠纷纷来华,他们在带来大量国外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金银器制造在内的不少工艺技术。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加工技术亦即复杂精细巧妙。在当时,就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从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可以看出,装饰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些技艺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机构也对金银器的制作大力支持。唐前期,在朝廷中就建立了金银作坊院,将大量的工匠集中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且在这种机构里制造东西,可完全不受外界物质条件的影响,这就大大促进了金银器的发展。南北朝以来,胡风盛行,皇室贵戚尤其喜好西方的珍玩器皿。外来文化和艺术品对日常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要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直至唐代风气不减。
纵观唐代金银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纹饰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初唐时期,无论器型还是纹饰,都具有明显的波斯萨珊朝风格,纹饰以凸棱、连珠纹及单点动物纹为常见。另外,以纤细的缠枝忍冬、四瓣或八瓣花及线条简略的折枝花为主,花与人物相衬时结构松散。如八棱带柄杯、花银高足细柄杯、胡人像银扁壶及凸雕虎纹银壶,即是典型之器。中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贵族官僚追求享乐日盛,金银器制品增多,波斯萨珊朝风格的造型已不能满足需要,转为兼收我国传统的铜器、陶器、漆器的器型。花鸟纹盛行,缠枝花、绶带纹丰满流畅,已具有团花的格局。西安何家村窖藏所出器物,大多属这一时期的代表。晚唐时期,器型继承前期:团花纹饰已从原来的陪衬地位一跃而成为主题纹饰,这也是团花纹饰的黄金时期;缠枝花则渐趋呆板被绶带纹取代。由此可见,唐代金银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转向复杂的过程,从唐初的波斯萨珊朝风格转向中国传统风格,本件奓斗从其装饰纹样观之,应为唐代中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