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806 何杰 2016年作 牡丹团

牡丹团
拍品信息
LOT号 6806 作品名称 何杰 2016年作 牡丹团
作者 何杰 尺寸 100×150cm 创作年代 2016年作
估价 120,000-18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何杰的绘画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绘画要素之一是画框。无论是风景或者人物的题材,在何杰的作品里的“画框”成为独特的绘画符号重复出现,引导观者进入“画中画”的世界-画框之外的另一次元的空间。自从有绘画开始,画框的最早作用是分割画面,在形式上画框区分了框内与框外的两个世界以及语境。何杰在采访中说到他并不是刻意要表现“画中画”的概念,而这种表现手法的契机是在一次外国参观美术馆时终于亲眼看到敬仰已久的弗罗伊德的原作时的特别感受。“我记得那件作品特别的小,是一个金色的画框,我从学生时代开始一直想看原作,而当我看到原作原来是那么小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作品的张力,原来艺术是可以超越画框的尺寸无限大,而人的记忆其实不需要太多空间。”或许是不经意的灵光一闪,画框的符号在何杰的作品中重复出现,“之后我发现我的作品中的画框很恰巧给人一种画中画的感受,我当初只是想把绘画当作自己的日记,在画框这个几寸的空间里留下自己的一个印记,这对我自己很有意义。而对我来说画框的意义在于将观者视线集中到画面的中心,画框的存在是把完整的叙事性打破的工具。”何杰的作品中穿越古今东西的绘画题材,例如,英雄归来,女王肖像,歌剧院等宏伟而华丽的场景,而在画作背后他所想要描写的不是这些历史图像在西洋绘画历史中的画框内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个人对于生活上的感受以及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的纪录与阐述。“我不需要观者太读懂我的作品,艺术的魅力在一定的距离感之内才有效”,何杰说。源于西方绘画理论的方法,何杰的绘画中,由一个框指向另一个框或者由一个框嵌套另一个框所构成的空间,突破了二次元世界指向画框外的三次元空间,在形式上跨越几何形状所组成的画框的边界,打破了西方美学传统理念,以及艺术语言逻辑。在互联网3.0世代,何杰的绘画语言穿越古今东西,集结个人与集体回忆碎片的叙事方式形成了他特殊的绘画风格。
自从人类有了电视电影开始,就离不开“框”(Frame),画框论(on Frame)。在后现代影像思潮中亦有众多讨论,以爱森斯坦(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Эйзенштейн)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提出的蒙太奇理论、麦茨(Christian Matz)致力于运用后弗罗伊德主义(Freudianism)精神分析学说以及符号学来研究电影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即“画框论”、“窗户论”、“镜像论”、这三种电影理论够勾勒出了世界电影理论史发展的总体脉络。画框(Frame)本身是建构绘画空间的三次元向度,是让图像超越到另一个空间的概念。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绘画的表现多元化,画框的概念更带入了摄影以及绘画的语汇应用。
—潘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