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383 明洪武 接引佛

接引佛
拍品信息
LOT号 7383 作品名称 明洪武 接引佛
作者 -- 尺寸 高23.3cm 创作年代 明洪武
估价 2,600,000-3,600,000 成交价 RMB 2,99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金申,山西人民出版社,第549页
铭文[洪武丙子四月吉日周府造一样四十八尊以报四恩者]
中原
铜鎏金
来源:日本新田氏旧藏
此尊接引佛直立于莲台之上,头饰螺发,头顶现明显肉髻,螺发刻画清晰,且前额饰髻珠;面容圆润,神态沈静而优雅;前胸袒露,浮雕万字纹,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右肩搭袈裟边角,下着僧裙自然下垂。左手于胸前结禅定印,右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结来迎印。跣双足立于双层仰莲座之上,袈裟背后刻有铭文【洪武丙子四月吉日周府造一样四十八尊以报四恩者】。由铭文可知,此像铸造于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当时一共铸造了48尊,做工精巧,风格古朴,气韵十足,从整体造型到细部刻画带有明显的唐宋造像遗韵,与之或为同一批铸造之阿弥陀佛可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1)
明朝建立之初的洪武时期,佛像艺术没有发生太明显变化,基本承袭宋元风格,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尊存世的洪武朝纪年造像可以确实的反映这一时期佛像艺术的基本风貌。而此尊接引佛在风格与体量上皆为此一时期极富代表性又精道之作品。其天衣背后右下侧更刻有铭文“周府造一样四十八尊以报四恩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与首都博物馆藏释迦牟尼佛像两尊为同一年之作品。(图片2)此铭文是明代初期蕃王奉佛的重要历史印证。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五子朱肃开始受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而次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恰逢朱元璋发妻马皇后去世,为表缅怀之意,太祖特选派有道高僧分别辅助他的各个儿子,一方面帮助诸子为马皇后念经祈福,另一方面对诸子实施佛教道德教化,在统治阶级内部贯彻佛教思想与宗教纲常,才有了周肃铸造此批造像之机缘。首都博物馆所藏释迦牟尼像当时共铸造了5048尊,而此接引佛只铸造了区区48尊,可见其级别之高、供奉位阶之重要。
盛行于东南亚地区的部派佛教独尊释迦牟尼,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导师,因此也是造像艺术的重要题材。但由印度一路向北传播的大乘佛教则认为除了现在世的释迦佛之外,尚有如恒河沙数般,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时间与空间中,三世十方世界千千万万的佛,形成了体系庞杂的多佛世界。造像中常见的尊像包括弥勒佛、多宝佛、过去七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等。而此尊接引佛,即为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净土世界的教主,只为解众生之苦,故发四十八大愿,在历经累世修行之后,报得极乐净土,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随时准备接引功德圆满的往生者,故亦称接引佛。凡人寿终之时,阿弥陀佛来迎亡者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中、韩、日净土信仰的一大特色,故造像常为立佛,且手作来迎印,并产生丰富多元的图像变化,同类姿态于早期印度造像中即有范例,彭楷栋先生捐赠、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8-9世纪印度西北地区佛立像可作参考,同一来源之日本室町时代应永19年(1412)阿弥陀佛立像可作为与此尊洪武接引佛同时期之日本代表。(图片3、图片4)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金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