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178 清 胡镢制陈汉弟藏黄花梨刻郑板桥稿竹石诗文笔筒

胡镢制陈汉弟藏黄花梨刻郑板桥稿竹石诗文笔筒
拍品信息
LOT号 7178 作品名称 清 胡镢制陈汉弟藏黄花梨刻郑板桥稿竹石诗文笔筒
作者 -- 尺寸 高15.5cm 创作年代
估价 45,000-65,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伏庐陈汉弟藏镢制”款
笔筒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三国时吴人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中记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黄花梨木作为一种名贵硬木,结实耐用,节理紧凑,木纹华丽雅致,是笔筒常用材料,在明清两代倍受青睐,文人墨客往往亲自参与设计,嘱之名工雕刻,故常卓而不群。此器为清代典型形制,直口、圆腹、平足,造型古朴端庄,口沿及足沿起棱,于沉稳中平添灵动,包浆厚重,皮壳明亮,色如蒸栗,纹理或隐或现,如行云流水,大气磅礡,自成高格。笔筒外刻诗文:“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落款“板桥”,后钤“郑燮之印”篆书方章。作者运刀如笔,以木为纸,整个画面书法笔力劲健,画笔老辣,将郑板桥的笔墨韵致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叹服。笔筒下沿从右至左刻“伏庐陈汉第藏镢制”铭文一行,让我们对此笔筒的作者和收藏者有所了解,二人均为当时文化名人,本品当为二人交游唱和的见证,令人感怀。
陈汉第(1874-1949),字仲恕,号伏庐,室名千印斋(因藏印近千而名),浙江杭州人。清季翰林,辛亥革命后历任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编纂,晚年寓上海。擅写花卉及枯木竹石,尤善画竹。笔墨谨严,而生动有致。藏印颇富,有《伏庐印存》。
胡镢(1840-1910),一作镢,一名孟安,字菊邻(菊一作匊),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竹外外史,晚年又号南湖寄渔,别署不波生,浙江石门(今桐乡)洲泉屠家坝人。清同治八年秀才。善书画篆刻,工诗词。书法初学虞世南、柳公权,后致力于汉魏碑版,古拙遒劲,颇见功力。山水峰峦浑厚,笔墨苍茫,兰菊亦娟逸有致。善治印,工刻竹,治印名声和吴昌硕相媲美,不相上下,虽苍老不及而秀雅过之,被誉为晚清四大篆刻家之一;刻竹极精,所刻扇骨技艺亦不下于蔡照。《西泠印社志稿》卷二“印人”一条中,介绍和评价胡镢的艺术成就时称:“工诗善书,偶画兰菊,亦隽逸有致。精刻竹,治印宗汉,与吴俊卿相骖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