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107 17世纪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拍品信息
LOT号 8107 作品名称 17世纪 释迦牟尼
作者 -- 尺寸 高41cm 创作年代 17世纪
估价 3,800,000-5,800,000 成交价 RMB 4,600,000
材质 形制


西藏(雪堆白),红铜

笈多时代马土腊佛像多为右旋式螺发(三十二相之一),眉毛修长,眼帘低垂,嘴唇较犍陀罗稍厚,没有胡须,大耳低垂,颈部有三道折痕(犍陀罗佛像或无折或二道折痕)。通肩式袈裟衣纹走向虽然与犍陀罗一致,但已将写实性的立体感很强的衣褶变成了图案化的衣纹,呈U形等距地排列,衣纹好像一条条隆起的圆绳状。
与马土腊佛像同时代的另一种样式是萨尔那特式。萨尔那特佛像的大衣较马吐腊更为薄透,几乎没有衣纹,好像是裸露的躯体,仅在领口,袖口和脚部象征性地刻划出大衣的边缘线,表示有大衣存在而已。萨尔那特佛像比例匀称,肩部丰满,整体极为简练含蓄,但光背纹饰和佛座雕刻极为繁缛华丽,反衬出佛陀的人体肉感的柔软圆润,给人以高雅宁静之美。
这件雕塑把释迦牟尼佛表现得格外英俊。铸胎厚重,并具有巧克力色合金的特征。佛结金刚跏趺坐,后背非常平坦,他的头部继承了印度笈多时期那种厚下唇、高发卷的做法,眉毛、鹰钩鼻、垂视的双眸与精妙的身体比例让人联想起尼泊尔梨车毗时期(约400-750)的范本,不过肉髻之上有个表示髻珠的圆形尖顶,这个特征开始出现则是在十世纪的尼泊尔佛像中(见巴勒:《诺顿·西蒙收集品——喜马拉雅与西藏的艺术》,2003年版,页78-79,图47)。这件雕塑应为十七世纪的西藏作品,很显然是西藏雪堆白模仿梨车毗时期雕塑的作品。袈裟具有明显的萨尔那特风格通过刻划来表现衣褶,边缘用三条细细的织物褶襞加以强调。袈裟绕双腿形成优美的皱褶,左手持衣襟,右手施说法印,使人一见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