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02 章士钊 致潘伯鹰诗稿 (红叶词馆用笺)

章士钊 致潘伯鹰诗稿 (红叶词馆用笺)
拍品信息
LOT号 1002 作品名称 章士钊 致潘伯鹰诗稿 (红叶词馆用笺)
作者 -- 尺寸 40×44cm 创作年代 --
估价 无底价 成交价 RMB 161,000
材质 形制


狂客元来出四明,贺公吴语太湖精。同参幕府难忘酒,却护储胥不仗兵。入海相从苏过父(谓其嗣师俊),对人一诺季心兄。只今知命谁逾汝,太息岩墙未易衡。此诗项联有窜易字,如须送刊,务希改正。二适一首结句“吊”落“晖”字,“吊”字拟易“叩”或“诉”,酌之。伯鹰足下。士钊手状。十二日。
备注:高二适(1903-1977),江苏姜堰市兴泰镇小甸址人。原名锡璜,后易为二适。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着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选集》等。
1965年第6期《文物》杂志,发表了郭沫若题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的考证文章。郭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新近出土的王氏墓志不类,因而提出了《兰亭序》作者是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所依托,而不是王羲之手笔。
郭沫若的“依托说”提出后,高二适即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称此说为“惊心动魄”之论!高二适不同意“依托说”,对郭沫若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评。他把文章寄给报刊,以期引起争论,结果未能发表。又寄给章士钊,希望得到章的支持和帮助。但因为关系到郭沫若,章士钊感到不大好办,于是写信将高文转呈毛泽东。
毛泽东得悉此事后,于1965年7月18日写信给章士钊,对此争论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毛泽东在写信给章士钊的同时,于当天又写信给郭沫若。明确提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关怀下,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
后章士钊、商承祚与高二适持相同观点,认为郭之武断,将使智永于千载之下,蒙“莫须有”之冤,决不能苟同。
1972年,高二适又写出《〈兰亭序〉的真伪之再驳议》一文。
纵览“兰亭论辩”,支持郭沫若观点的也大有人在。郭沫若本人读到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之后,在《〈驳议〉的商讨》一文中说:“如果经过《驳议》,证明确实是‘站不住脚’,我愿意认错,撤销这种说法。”表明了恪守自由辩论原则的态度。
高二适这种坚持真理、不怕得罪权威的实事求是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足可为当时钦,亦堪为后世法。从此,他“因兰亭论辩而名声大噪”。苏渊雷曾以诗赞云:“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黄庭恰好真同调,金谷相参别缀诗。自是临摹有瘦硬,何曾癸丑补干支。流沙坠简分明在,波磔蝉联尚有丝。”
后章士钊、商承祚与高二适持相同观点,认为郭之武断,将使智永于千载之下,蒙“莫须有”之冤,决不能苟同。
孤桐师钧座:昨奉复一书于虞世南师受智永书事在古今传授笔法一文,蚤有说明。而适哀荒独成疏陋,幸承老人具眼,如不然其影响亦非浅鲜矣。汾阳肆言无忌,南京友人中有寄意东人者,是可耻之一(国人懦弱,今尚畏一种高位人而自卑,不为千秋公论。斯可戒也)。适于此不发则已,一发则不能收。心头热血,举非凡俗,所堪解此,如适读龙门之、杜陵诗,临习王右军,胸中都有一种性灵所云。神交造化此是也。夫已民为当今国士天下士而厚诬古人,蔑视来者至于此极,适真有创巨痛深之思。兹此只能为公道之。此事如付公表(人民日报也有论学术一栏,要得大力才可,愿老人也为书艺一广之)。适恃不会遭到敌阵,可为书林中人伸一口气,不审定何如也。如护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适往于甲寅刊,今于毛选均之皆是也。论政为文作书能为理全势足天骨开张,均可如书手雄强之训耳。公谓何如?敬放暑安适再拜,十五日。
章士钊作《柳文指要》,高二适发现其中有不少失误,遂摘出二百则,作《纠章二百则》,小女儿可可问他父亲:“章先生是您老师,您怎么能编这样一本小册子呢?”他答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所以他有一方闲章云:“草圣平生”,又曾在家藏佳帖上批云:“二适,右军以后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