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509 王铎 草书临阁帖 立轴

草书临阁帖
拍品信息
LOT号 3509 作品名称 王铎 草书临阁帖 立轴
作者 王铎 尺寸 152×5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2,070,000
材质 水墨绫本 形制 立轴

题签:王觉斯临帖真迹。妙品。光绪乙酉(1885)三月,述堂题。钤印:烟霞
题识:傥因行往,希见。此二处动静,故之常患,驰情。散骑转利庆慰,及比永嘉至奉集,欣喜无喻,余可耳。石芝禅宗,孟津王铎。
钤印:王铎之印、觉斯
鉴藏印:葛卢氏鉴赏
说明:上款“石芝”或为朱燮元。朱燮元(1566-1638),原名懋赏,字懋和,号恒岳,一号石芝,明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四川布政使。天启元年(1621年)加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务,赐尚方剑,指挥平定了奢安之乱。累加少师、左柱国。崇祯十一年(1638年),朱燮元病逝,年七十三。初谥襄毅,后改谥忠定。朱燮元足智多谋,擅作文章。著有《督蜀疏草》、《朱襄毅疏草》、《朱少师奏疏》等。武汉博物馆亦藏有一件“石芝”上款书法大轴,可资比较。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琅琊馆帖》跋,1641年,50岁)
王铎的书法诞生于明代晚期复古运动的大潮中,见证了朝代的鼎革和文学艺术风气的变迁。这一时期,秦汉经赋、唐代诗歌、魏晋典籍等诸多宋代以前的文化传统备受推崇和复兴,复古的倡导者们认为:从宋代开始,哲学中衍生出的新儒学已将文学和艺术作为政治的工具、伦理道德的附庸,使得文学与艺术的创造力长期被官方意识所压制并导致衰落。
在文化复古的风潮中,作为书法家的王铎“不离古、不泥古”,极大限度地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个人的意志和情感,从而避免了对古代经典的机械模仿。大致上说,王铎所“复”的“古”主要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所代表的“正统”书风,相应的,王铎对张旭、怀素代表的“野道”则有所排斥:
“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唐诗卷》跋,1646年,55岁)
对于王羲之、王献之的研习贯穿了王铎一生,“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晚年的王铎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书法实践: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予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伏。古人字画诗文,咸有萭彟,匪深造博文,难言之矣。”(《临阁帖与山水画合卷》跋,1649年,58岁)
实际上,王铎的书法源流远没有他自己描述的这么简单,书法实践和理论阐述的关系亦需结合具体环境谨慎讨论,此不赘述。
仅从表层来看,王铎夸张变形的结体、透过大量中锋行笔写就的连绵狂放的草书线条已经明显偏离“二王”的“正统”范畴,而更加接近“颠张狂素”式的“野道”。换言之,王铎将不同源流的古法,以一种平衡折中的方式融汇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样式。很多时候,“古”既是王铎临摹的对象,亦是王铎创作的媒材。
本件草书临王羲之《小园帖》轴,绫本,体现了王铎独特的习古和临帖方式。字的临摹不再是原帖的样式,例如,原帖中“动静”二字夸张为连绵不断的草书,字字独立的布局已然转化连绵流畅的“一笔书”。书家亦不再拘泥于原帖的形式和文辞,而是任意的取舍原作,放弃对文字内容的表达,专意于呈现草书线条的美感。
本幅无年款,从书法风格和钤印规律来看,推测大约作于1635年(44岁)至1644年(53岁)之间,王铎的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达逐渐到巅峰(略带讽刺的是,他在政治上同时收获了落魄和屈辱)。王铎在这一时期内数次以立轴的形式临写《小园帖》,兹选二轴,谨供比较:
①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639年(48岁);
②上海文物商店旧藏,北京保利2016秋拍拍品,1644年(53岁)。
比较而言,本件临《小园帖》轴兼备王铎极具观赏性的“涨墨”和标志性的连绵流利的大草笔画,技巧纯属,当属佳作。
上款“石芝”或为朱燮元。朱燮元(1566-1638),原名懋赏,字懋和,号恒岳,一号石芝,明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四川布政使。天启元年(1621年)加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务,赐尚方剑,指挥平定了奢安之乱。累加少师、左柱国。崇祯十一年(1638),朱燮元病逝,年七十三。初谥襄毅,后改谥忠定。
朱燮元足智多谋,擅作文章。著有《督蜀疏草》、《朱襄毅疏草》、《朱少师奏疏》等。
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石芝”上款的王铎草书诗轴,作于1634年(43岁),附图于后,以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