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051 明末清初 德化窑鹤鹿同春角形杯

德化窑鹤鹿同春角形杯
拍品信息
LOT号 5051 作品名称 明末清初 德化窑鹤鹿同春角形杯
作者 -- 尺寸 高8.8cm;宽12.2cm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估价 60,000-80,000 成交价 RMB 207,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988。

本品杯呈仿犀角杯造型,撇口,收腹,尖足,整釉呈象牙白色,微闪黄,白如凝脂。胎质叩声如磬。覆杯倒烧,故杯口露胎。胎釉浑然一体,杯身一面堆贴鹤鹿同春,另一面则为犀牛望月,工艺精绝,为德化窑仿犀角杯之雅品。德化窑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白瓷烧造种类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杯类多件圈足造型,仿犀角杯之类极罕。
“中国白”与“雪拉同”
“中国白”(BLANC DE CHINE)出自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白瓷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明清的许多陶艺著述往往将德化白瓷与定窑白瓷、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瓷媲美,或称“建之粉定”,或谓“类永、宣之甜白”。
明时期,为迎合永乐皇帝崇白之品味,他尤其钟爱白玉及白瓷,御窑因此致力发展甜白釉。永乐甜白釉由纯釉石提炼,不含釉灰,比其它白釉含氧化钙量较低,含氧化钾量较高;至于胎体则含氧化铝较高,烧成温度亦较高。因此无论胎体或釉色均较其它白瓷洁白,釉面亦与别不同,表现柔滑润莹,没有青白釉的玻璃质感。甜白釉面有无数小气泡,平均分布于釉中,当光线穿越时,散发出玉质般的晶莹。学者刘新园指出明十五世纪时永乐白釉还未称为「甜白釉」(见《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览》,71-72页);而至万历十九年(1591)黄一正着《事物绀珠》,才首次出现「骔眼甜白」一词。其中「骔眼」应指釉面气泡爆裂形成的针孔。刘新园提出嘉靖朝发明白糖制法,可能与「甜白」一词相关,清代丁国钧编撰《荷香馆琐言》亦记载白糖的发明,因为白糖与原来的黑糖相反,成为晚明当时得令之物,推测黄一正因此引用「甜白」描述珍贵的永乐白釉。 刘新园并论述宣德初年延烧御制白瓷(见同书,70页),相信明时白瓷当为主流。据载《李朝实录》记录了1428及1429年明朝出使朝鲜带去的贡品,首批有数目相等的白瓷与青花瓷,第二61批为白瓷十五桌。宣德初年朝廷封赠重臣的礼物亦包括了白瓷,明臣杨荣在著作《杨文敏公集》中叙述自己于1426年获赐御用的笔墨及不同的白瓷。四年后他再获御赐:「白金、珍珠、钞币、白磁器……」这些记录均引证永乐窑发展的甜白瓷延至宣德朝仍大行其道。
在欧洲,龙泉青瓷有“雪拉同”(Celadon)之美名。16世纪龙泉青瓷传到欧洲,身价竟和黄金一样贵重,一般人不敢问津,王公贵族都以摆设和供用龙泉青瓷作为炫耀华贵之物。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购买龙泉青瓷,还特地建造一座宫殿,专门珍藏中国青瓷。欧洲各国文献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将龙泉青瓷的色泽风韵与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的美丽服饰媲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陶瓷收藏家都将龙泉青瓷视为珍品,以拥有龙泉青瓷为荣,东瀛世家最喜此类雅器,更视之为茶道之中花器的最上品。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但南宋龙泉窑的瓷质、工艺最好。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份青和梅子青釉着称于世,这两种釉是在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其中粉青釉更少。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的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随时代积累,饰有粉青、梅子青釉的龙泉雅器存世极少,为属不可多得的南宋龙泉窑极品,也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亦可遐想品味宋代文人那份特有的风姿绰约芬芳清逸的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