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19 清乾隆 白玉御题诗饕餮纹斧

白玉御题诗饕餮纹斧
拍品信息
LOT号 5119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白玉御题诗饕餮纹斧
作者 -- 尺寸 长18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4,800,000-6,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珠字五十三号」、「古香」、「太璞」款
备注:
1. 英国牛津藏家Margaret Stirling旧藏;
2. 英国JS Fine Art拍卖,2014.01.18,Lot 631
此斧佩白玉质地,器形上宽下窄,上下边缘浑圆,有单孔,上缘厚钝未开刃;侧边厚0.5厘米,最厚的刃部达1厘米。纹饰集中于斧佩中部,两面纹饰相同,上部为瞠目、张口、獠牙、戴冠及耳饰的饕餮纹,下部为两道圆涡纹,圆涡纹之间刻夔纹。其中一面并阴刻乾隆御题御制诗一首:“和阗玉虽多,如脂亦坚致。兹质实琳琅,无暇葆精粹。相材作斧佩,刚柔协中义。隐现刻夔纹,缛采法古制。迩来俗工辈,时样翻新意。斫器牟贵贾,呈进率掷弃。斯亦玉之厄,是用五字刺。”末署“乾隆御题”及“古香”、“太璞”二玺。其一侧面阴刻楷书“珠字五十三号”。文字方向与纹饰方向相反。此件作品,可以说充分反映出清代乾隆时期宫廷玉器制作的特点和乾隆皇帝对玉器的审美取向,以及他对仿古玉器创作实践的推动。
本件作品不仅折射出乾隆时期宫廷玉器创作的基本取向,同时体现出乾隆时期宫廷仿古玉器创作的灵活性,更反映出乾隆皇帝本人对仿古玉器实践的参与和推动。据郭福祥先生的研究,在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吟咏仿古玉器的诗作比比皆是。“去俗偏教一仿古”、“美玉多教仿古为”、“作器每教仿古式”,这些诗作尽管都是在个体鉴赏过程中形成,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但却与其一贯宣导的宏旨关联甚密,从中可见他“求师述古”的玉器制作理念和对仿古玉器制作不遗余力的推动。乾隆帝对仿古玉器的热衷可以说是晚明以来尚古、好古之风气的延续和发展,早在乾隆朝初期发交苏州制作玉器时,就有“仿古款式花纹”酌量制作的指令,甚至将著录古代器物的《考古图》交苏州织造命“寻好玉工勉力照书上图样记载之尺寸”制作玉器并烧造颜色。终其一生,乾隆帝一直保持对仿古玉器的关注,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动。乾隆皇帝对仿古玉器的关注和推动,既是他博雅慕古心态和情怀的反映,与他一向推崇的师古艺术创作理念一脉相承,也是他矫正当时玉器制作中庸俗倾向的重要举措。正是在这样的玉器创作取向之下,宫廷制作的大量仿古玉器应运而生。此件仿古斧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的,充分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
由于玉材的限制,每件玉材的形状、大小、颜色、品质都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玉器的仿古制作不可能像陶瓷、织绣、珐琅等类器物制作那样,依据一张样稿即可以生产出很多相同的产品。正式由于这样的特性,玉器的仿古极少出现与模仿对象一模一样的作品,而是追仿形制、纹饰的神韵,并根据玉材的情况做权宜性的增减或更改,仿古而不泥于古,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乾隆中后期的仿古玉器,追求的是“以古为师”的创新,而非简单的“以假乱真”,因此并不随意做旧染色,而是保留玉质原有的洁净,这也成为乾隆宫廷仿古玉器的特色之一。此件仿古玉斧佩应该说是对这种灵活的仿古创作实践的极好注脚。在造型和纹饰上此斧佩系仿自新石器时代的“人面纹圭”上的人面纹饰,二者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但在纹饰具体的表现手法、线条刻画上,二者又存在显着的区别,有些是做了明显的改变。如用大小形态不同的云纹取代了原作复杂多变的线条,用圆涡纹取代了漩涡纹。作品写实性减弱,装饰性却大大增强,自有一种独特的韵致。在玉材上,充分保持玉质原貌,不做任何染色处理。这些都显示出乾隆时期宫廷仿古玉器灵活创作的特色。
此件斧佩上共刻有两组题铭,一组是刻于侧面的千字文编号“珠字五十三号”,另一组是刻于正面上部的乾隆皇帝的御题诗。从“珠字五十三号”的编号可知,此件斧佩是乾隆帝授意制作的系列仿古玉斧佩中的一件。这些玉斧佩多以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为模仿对象,加以适当的裁减而成。早在乾隆十几年,乾隆皇帝已经有了连续制作仿古玉斧佩并将其进行统一排序编号的想法,而且将这一工作持续了几十年,很可能持续到他去世前夕。据文献记载,这系列仿古玉斧佩中的第一件“天字一号”白玉阳文斧佩便由宫中著名玉工姚宗仁设计雕刻,现知这一系列的仿古玉斧佩编号有“恭字一百五十三号”者,可见制作量是相当大的。而在这众多系列仿古玉斧佩中,此件斧佩又以其上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而显得与众不同。此件斧佩所刻乾隆御题诗载于《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94中,作于乾隆四18年(1783年),原诗题目即“和阗玉斧佩”,可知这是乾隆皇帝特别为某一件用和田玉新做的斧佩写的诗。当时正是被乾隆帝称为“玉厄”的新样玉器甚嚣尘上的时候,乾隆皇帝的题诗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通过题诗,可知乾隆皇帝吟诵的对象可能正是这件作品,一代天骄为纠正当时庸俗新样玉器制作风气而特别对仿古玉器的推动和关照之情跃然其上。纯净温润的玉材、深存意蕴的造型、法古细腻的纹饰、天章宸赏的题句,诸多文化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件作品当中,无不透露出乾隆皇帝对仿古玉器着力推动的历史情境,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