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508 沈周 灞桥诗思卷 手卷

灞桥诗思卷
拍品信息
LOT号 3508 作品名称 沈周 灞桥诗思卷 手卷
作者 沈周 尺寸 画心27×374cm;题跋27×260cm 创作年代 --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7,59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手卷
著录:
1.陆心源(1838-1894)《穰梨馆过眼录》卷十六,第十七页,光绪十七年(1891)吴兴陆氏刻本。
2.端方(1861-1911)《壬寅消夏记》,《续编四库全书》卷1089,第5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题签:
1.石田翁灞桥诗思真迹三绝卷。
2.石田翁灞桥诗思真迹妙品。集园客鉴收三绝卷,己丑夏五重装。
题识:江东频年雪山作,田禾不登民且瘼。今年雪作腊未穷,簌簌漫漫三日落。老夫喜貌大有象,呵笔终朝冷仍着。微踪惨澹觉有神,满纸纵横墨为垩。万里风云思不开,一色乾坤眼俱烁。溪山无乃失旧观,沓巘重峦成玉削。深村人家门不开,常恠飞花入帘幕。更见瓜牙生瓦沟,笑信儿童敲洛泽。忽归冻榼自桥西,久住胶舟谁岸脚。僵木连林翻夜乌,亚竹当窓恋寒雀。假绘吾犹与化争,设奇吾亦令人乐。只恐清寒太逼人,展看还须拥狐狢。沈周。
画钤:启南、石田
书钤:白石翁、石田、煮石亭
题跋:
1.莹莹竹木腴,棱棱石泉瘦。倾耳声已希,皓洁目尚觏。僵卧此中人,门扃未许扣。仿佛洛阳道,关情来太守。蓦然见此图,宛似吾家旧。明季四大家,白石翁最为纵放。此卷雪图,寓刻画于浑厚之中,倘所谓元气淋漓障犹湿者非耶,洵可宝也。袁肃题并识。钤印:袁、肃、汝南
2.古人用笔何新鲜,画出灞桥十月天。古人戏墨何自然,雪意不觉在辋川。遥山远水摹未尽,草屋茅舍云相连。有人庐中抱膝坐,此翁默寓守冷毡。无如光焰不可掩,百年风雨岂失传。今朝展图得三绝,更多幽景恰目前。越州郑琦题。钤印:郑·琦
3.灞桥风物眼前新,净绝溪山不染尘。几处笆篱数间屋,此中俱是太平人。陈廷桂题。钤印:陈廷桂印、梦湖氏
4.彤云纸上昏,瑶华笔端积。乐哉此中人,鸡酒话三白。孙茂源题。钤印:茂源、左泉、野居
5.吾乡石田翁以画传,多墨笔,不事粉藻,故一丘一壑独具神致。此幅雪景,妙不脱腕,丁未初春得之皖市,时雪未残,相对恍然。至读其歌,尤足起作吏深思,而书法又所余珍也。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廿三日,汝和甫题并记,时在庐江道中。钤印:宋思仁印、蔼若
6.朔风凛冽同云铺,俄顷雪落连三吴。石翁抚景写此图,力穷造化如合符。我来展看寒生肤,琪花玉树山模糊。扃户人卧旧氍毹,衣冠太古貌清臞。更有野客系归舻,蹇驴得得随奚奴。就中景物不胜敷,况复长歌妙与俱。汝和先生品瑶瑜,风流逸事追髯苏。倏得此卷皖市途,珍重奚翅获璠玙。吟来白雪新词腴,愈觉古人技神乎。盥手朗诵心维摹,谁其同调云林迂。王若琛题。钤印:王若琛印、姿朗
7.太守风流并王谢,皖城新得石田画。轩中示我眩双眸,云山烟树冰澌挂。赤岸冻合梅花岭,江湖不见征鸿影。北风晓入座间来,六月披裘看犹冷。五出六出漫漫飞,灞桥驴背人未归。就中溪谷是何处,竹杉茅屋凌寒威。忆昔蓟门看猎队,天山马踏琼瑶碎。江南今夕隔关河,对此明窗如出塞。丁未季春上浣,历阳林仲。钤印:林仲之印、南邕氏
8.后题皆恶札,当裁去。存斋识。
鉴藏印:陆氏尗同眼福、归安陆树声考藏金石书画印、归安陆心源字刚父印、潜园书画之印
说明:
1.宋思仁、陆心源等递藏。袁肃、郑琦、陈廷桂、孙茂源、宋思仁、王若琛、林仲、陆心源后跋。
2.陈廷桂(1768-1842),别名梦湖,安徽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
3.宋思仁(1730-1807),字蔼若,号汝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轶才子。官山东粮道。能诗,善弈,好鉴古,精篆刻,多蓄古印章。工画山水、花木,尤长写兰。少尝问业于昆山夏大易,后变以己意。
4.孙茂源,生卒年不详,乾隆年间杭州人,以生产胭脂供清代皇家贡品,盛极一时,有“胭脂彩夺孙茂源,宫粉首推孔凤春”之称,同时还是清京债(放帐铺)经营者。
5.林仲,生卒年不详,字简生,号默斋,国子监生。善画竹,能诗,着诗画余闲。《和州志》。
6.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刚父,号存斋,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盐运使。富收藏,精金石之学。清季著名的四大藏书家之一。筑“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三楼藏书”,藏书达15万多卷。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
灞桥风雪上 诗思在驴背——赏沈周《灞桥诗思卷》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吴中文坛的代表人物,他博雅多能,诗书画时称三绝,“吴中高士,首推启南”,在文学艺术上引领一时风气, 此幅沈周所绘《灞桥诗思卷》是沈周成熟期风格的集中体现。描绘了白雪覆盖下整个溪岸与山峰,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逼人的环境;风格上吸取了元代四家,尤其是倪云林的绘画特点,山石树木简远萧疏,枯淡清逸。构图上用二段式,两岸夹一江的方式来表现雪景,虚实布白上巧妙得当,技法上全卷以勾勒为主,极少用皴,只有山石上运用了简淡的短披麻,还有沈周典型的“马蹄型”苔点,通幅看上去骨力劲强。尤显大家风范。
卷后有沈周长题七言诗一首,洋洋洒洒共计168字,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互融理念,是沈周作画的定式,明代高儒有《百川书志卷·二十》载:沈周“作画必题一诗”,沈周以诗性的表达实现对形象的内在阐释,极大地推动了绘画之诗性审美的确立,这首诗中,简练而清晰的记载了此卷绘画地点,“江东频年雪作山”,“江东”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明朝称“甬东隅”。作者的绘画状态“老夫喜貌大有象,呵笔终朝冷仍着”。以及大雪纷飞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2015纽约苏富比春拍有一幅沈周《乾坤雪意》题词与本幅相同,唯有后句中多出了:“诗家况物殊触怀,禁拟醉翁吾所作。细吟但与梅商量,独自巡檐嚼新萼。故人千里不可同,好诗好画当相若。卷将此雪寄鹅毛,知我脑中开雪壑”等句。或是《灞桥诗思卷》为了书法与绘画布局的和谐统一,略有删减。《乾坤雪意》后有落款:“戊戌(1478)冬,潜庵老叟索画乾坤雪意,写此以寄。长洲沈周”。“戊戌”年沈周52岁,此轴是偏“细沈”一路的作品,而本卷《灞桥诗思卷》要比这幅《乾坤雪意》创作时间晚许多,因《灞桥诗思卷》出现了钤印“白石翁”,这方印,据学者考证,是沈周五十八岁(公元1484年)时才开始使用的,之后此卷又见“煮石亭”一印,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有明确时间记载的这方印最早使用的时间是乙已(1485年)。说明《灞桥诗思卷》创作的时间应在59岁以后,此轴的风格是其晚年粗笔的风貌,用笔豪放简练, 融揉参杂,自成一格,可能创作时间会更晚。与此可资比对的作品有《西山纪游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约60岁作,《仿倪山水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63岁作,《千人石夜游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67岁作,为典型的“粗沈”面貌,《京口送行图》卷(上海博物馆藏),71岁作,亦属粗简苍劲的本色画风。
而值得一提的是此卷的定名,正如《壬寅销夏录》作者端方言,沈周只取灞桥之诗趣,而舍其别意。画上的桥并不长,似乎几步即可跨过,倒是骑驴人的形象很凸显,头戴宽沿草帽,长髯,极富神采,还有一小童在后担着酒壶和葫芦,几竿翠竹从石边逸出,简淡有味,所以端方说“诗情倍增,别思少减”。这《灞桥诗思卷》“骑驴觅诗形象”暗合古人骑驴觅诗之典。孟浩然即是著名的骑驴觅诗的诗人,曾“郊外凌竞西复东,雪晴驴背兴无穷”,李贺则“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杜甫亦曾“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沈周运用骑驴觅诗之典,恰当地表达了画中人的诗思、诗趣。
本卷曾著录于清季著名的四大藏书家之一皕宋楼主陆心源所著《穰梨馆过眼录》卷18,后著录于晚清金石学家端方所著的《壬寅消夏录》,卷后有袁肃、郑琦、陈廷桂、孙茂源、宋思仁、王若琛、林仲、陆心源七人题跋鉴赏,跋者简介详见文字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卷至今保存完好,楮墨精良,细细品之,在这萧瑟、苍茫的雪景背后,表达出的是石田这一生豁然、坚韧、和领悟太多的对于生命的探索,正如先贤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称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情怀旷达,传颂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