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755 李可染 青山密林 镜心

青山密林
拍品信息
LOT号 2755 作品名称 李可染 青山密林 镜心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68.5×46cm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000-6,000,000 成交价 RMB 7,93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
1.《新加坡新华美术中心28周年台历》九月份,新加坡新华美术中心,2008年出版。
2.《新加坡秋斋藏画》卷三封面,第142-143页,新加坡新华美术中心,2010年出版。
3.《德文版:李可染画集 Li Ko-JANEin》,德国/斯洛伐克 Artia Praha印制,1963年初版。
【题识】可染。
【印文】李可染、日新、在精微
【展览】“新加坡秋斋藏画展”,2010年4月18日至25日,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近现代书画部工作人员。

李可染的山水画有自然的真实空气感。他一生的宏愿是为祖国河山立传,他从写生出发以改山水画自四王之后所形成的陋习。他倡导师法自然,从自然之中领悟山水画的笔墨精神。
进入60年代以后,李可染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艺术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与个性化的实践。他所说“画画的时候什么都不用看,白纸对青天,胸中丘壑,笔底烟霞”正是他由凭借据实写生作画转为在画室静思作画的自我写照。1962年至1964年,在北戴河、广东从化温泉休养期间,李可染摆脱外界干扰,集中精力创作了一批格调清新、意境悠远的山水画作品。
1960年以后,李可染陆续创作出《谐趣园》、《暮色》、《柳溪渔艇》(1960年) 、《杏花春雨江南》 (1961年) 、《万山红遍》(1962年、1964年) 、《鲁迅故乡绍兴城》(1962年)、《春雨江南》(1962年) 1964年,他为建国十五周年创作了《清漓天下景》和大幅山水 《漓江》。1965年创作了《江城朝市》《青山密林图》《暮韵图》等,这一阶段的作品体现出他深厚精湛的人文素养和绘画功力。
此幅《青山密林》,从画面构图及用笔分析,系画家五六十年代对景写生而成,来自于蜀中或雁荡山下,如1955年《陡壑密林》、1956年《雁荡山下的水田》,与本幅《青山密林》有相似之处。
抗战时期,大批画家迁居巴蜀大后方,年轻的李可染是其中一员。巴山蜀水给李可染留下深刻印象,他曾感叹过去所见的一些风景名胜“与四川比起来却相差很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景象在四川比比皆是。一天傍晚,李可染在住处附近散步,看见“山下几十里地的水田,一块块都反射出耀眼的金光,好似一片片摔碎的金色的镜子,天边和远处的烟树千层万层,也沐浴在霞光里”。
可染先生喜欢画水田,《青山密林图》是最美的一张。水田像明镜一样穿插于青山密林之中,密林中的-农夫-小桥-构成了作品的画眼,画眼处的空白使水田的空间显得格外的深邃。水田在林间若隐若现的穿插,这样的处理手法会使空间显得更加通透,此处又运用了横线与纵线的交叉,这样会使画面的底部显得格外结实(李可染常用横线与纵线的交搭来构成画面,这样会使画面显得格外结实)。李可染尤喜画乔木,但像此张含珠带露的并不多见。主山之上的房屋加在了画面龙脉的节点上,这样使画面的空间又多了一份曲折。

写生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认识,就要把写生作为最好的师造化的学习过程。不要以为自己完全了解造化——描写对象了。最好把自己作为从别的星球上来的陌生的客人,一切都生疏,一切都要重新认识,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感觉。不用成见看事物。任何对象都要再认识。俗话说:“心怀成见,视而不见。”写生就要把自己看成小学生。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应当高于一般人,比之一般人更具体,更深刻,更有感情。树,路过的人天天看,并不在意。一旦经过艺术家的描绘,普普通通的树,就成了大家瞩目的艺术品了。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心目中的树,同普通人心目中的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
—李可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