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625 张大千 1980年作 阿里山浮云 镜心

阿里山浮云
拍品信息
LOT号 2625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80年作 阿里山浮云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66.5×136cm 创作年代 1980年作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14,72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
1.《张大千书画集卷2》,第30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80年。
2.《张大千书画集》,第13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大师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张大千作品在加拿大首展》,第53页,(台北)历史博物馆,2000年。
【题识】蓬池几回干,桑田几番改,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六十九年岁夏孟,忆写二十年前阿里山旧游,八十二叟大千张爰,双溪摩耶精舍。
【印文】张爰大千父、张爰之印、庚申、三千大千、摩耶精舍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2年春LOT125,成交价:HKD 1,852,000。
【展览】1.「大师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张大千作品在加拿大首展」,温哥华美术馆(加拿大),2000年11月30日-2001年1月28日。
2.「大师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张大千作品在加拿大巡展第二站」,维多利亚美术馆(加拿大),2001年3月2日-4月22日。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书画部工作人员。
一九四九年,政局变易,大千先生首度踏足台湾,出国后,经常旅游、访友和举行展览,直到定居于台北摩耶精舍。他一生好游历,足迹踏遍西欧南北美,宝岛胜景自不错过。当地名胜如合欢山、太鲁阁、横贯公路等,都转化为他画中的景象,阿里山亦不例外。
阿里山云海名列台湾八景之一,他取阿里山风景入画最早见于1959年,款题:「己亥四月与在台诸门人同游阿里山写此,爰翁」。他以「嘉义阿里山晓色为我国一奇。亦世界一奇」。以其晨晓色彩缤纷多姿,变化奇幻,极适宜泼墨泼彩技法之应用,故阿里山题材以晓色描写为主。
《阿里山浮云》是大千先生八十二岁时忆游之作(张大千先生曾于1959年与在台诸门人同游阿里山)。该幅作品以泼墨为主,几乎看不见勾勒、皴擦法的影子。然山脚几笔简单的房屋勾勒,顿使抽象笔墨转化为万千气象,实乃笔简意周、意趣天成,这样自然的笔法描绘出的画作气质和画作的题目十分吻合。张大千还曾创作过《阿里山晓色》,其忆游作品在简化实景的同时却增强了对神气的表现,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更有真情的流露。

万里乾坤双老眼,他山何似故山青?
——张大千山水中家国思的主题探析
张大千平生山水画风数变。有研究者称:以敦煌之行及巴黎之行为界,敦煌之行前为所谓前期(或谓拟古期),以综合融汇古代名家为能,「融古人而有我」,主要着眼在「像」;敦煌之行至巴黎之行为中期,复古而融汇隋唐气象、宋元风骨,主要特征在「劲」;巴黎之行后为晚期,直承张僧繇、杨升、王洽诸人而成泼墨泼彩之法,一新艺坛面目,而以「放」为最大艺术特色。可为的论。
不过,不管是前期伪作八大石涛,还是中期力追黄鹤大痴,抑或晚期上溯北苑巨然、纵笔写游屐所至,其情感基调却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如果一定要说有大变化,就是离开大陆之前是「蜀中山水冠中华」,离开大陆之后则是「中国山水甲天下」,尤以从1949年离开大陆到七十年代中回台定居期间所作为最要;而他蕴蓄在几乎所有山水作品中的主题「家国情怀」,其感情的烈度则随着年岁的推移愈加强烈,表达方式也愈加直接,以至于临死前力作而未竟的《庐山》,「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峨眉山」,笔底排山倒海、歇斯底里般的吶喊似乎下一秒就要破纸而出,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本季我们征集了数件张氏山水,从刘寒枫旧藏的1934年仿石涛的《钓归图》和1948年作《溪岸闲居》、到1968年作赠老友王天循的《白帝清晓》、到定居台湾后于1980年作的《阿里山浮云》、到逝前一年的泼彩《石壁翠屏》,均披肝沥胆,或曲或直、或隐或显,在在不忘家国之思。以下试为分说。
1934年临仿石涛之《钓归图》,系张大千早年于仿古力持「惟恐不入」艺术主张的活化石。此幅逸笔草草,仅绘一渔人自幅底苇丛中踱出,一径沿溪行,中有乱石三四、烟树八九,远处群山则笼于夕阳余晖,颇具高旷苍茫之象。又题诗「足迹不经千万里,眼中难尽世间奇。笔锋到处无回顾,天地为师老更痴。」所谓「天地为师老更痴」,另一重意思即声明自己对这山水之爱至老弥坚。至于「流水含云冷,渔人罢钓归」诗,他又在其他作品中多次征引,自言「爱其高旷」,与前诗正同一逻辑。张氏自己又在三十年后的1964年重题中袒露心迹,称:「当时极意效法石涛,惟恐不入,今则惟恐不出。书画事与年俱异,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其实不独「书画事」,世间事皆如此,尤其关乎家国之情。
与张大千同庚的刘寒枫是海上金融巨子,所蓄齐白石、吴湖帆、张大千、冯超然等人作极多。此幅作于1948年刘氏天命之年,时张大千自敦煌之行后融汇大痴黄鹤更为得心应手,《溪岸闲居》不仅即可见出王黄鹤牛毛皴等手段,更直接合《夏日山居》《青卞隐居》诸图,其中机关,一见即知。案张氏同年二月有赠「天玺堂」主人孙爱棠之《山居杂咏》,与此图大同小异,足证张氏对这一图式多有会心;再细推之,而这一图式其实来自张大千前几年借居青城山上清宫所得。青城山本来就是张大千发抒家国思的主要题材之一,在他幅青城题材作品中,张大千曾题款称:「莫倚阎浮思故土,人间弹指有沧桑」,读者自可窥其心事。
赠所谓亲家王天循的巨幅泼墨泼彩《白帝清晓》,关乎家国情怀更为直接。此幅表现的是初升的阳光从云层的缝隙中穿过,打在正从睡梦中醒来的巫峡之上。近景及中景的若干山头以泼墨渲染,似乎阳光尚未来得及全面照射;厝置山脚的人家、依着江边的帆船,还是张大千记忆中的样子。这些意象,应和着题款中「天循乡兄索写此图,嘱録旧作,今真欲归不得矣」之言,作者胸臆,自然不难探知。
正因此一以贯之的思想逻辑,张大千出海后几乎所有的山水作品均脱略不了此间山水的形迹。不管是印度还是巴西,不管是欧洲还是北美,甚至羁旅台湾时,张大千笔下的山水—从技法上看,也无论是泼墨泼彩还是青绿写意—全都是蜀中山水、大陆名胜的格式化输出。分别作于1980年和1982年的《阿里山浮云》和《石壁翠屏》,主体以泼墨为之,兼用泼彩,颇得淋漓幛犹湿之趣,前者于局部以细笔勾勒屋宇,或金或墨,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和高远,后者间采小青绿,山岩间树林的安排、山谷间屋椽的勾写、山壑间瀑布的布置,其图式和经营均系张氏极为稔熟的青城、峨嵋等的别一种变化而已,是其念兹在兹的家国故山,《阿里山浮云》题诗之「蓬池几回干,桑田几番改。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复强化了这一主题。

泼墨云山—张大千的泼写世界
Lot 262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