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1 明 铜漆金观音坐像
LOT号 | 5091 | 作品名称 | 明 铜漆金观音坐像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2.5cm | 创作年代 | 明 |
估价 | 1,600,000-2,600,000 | 成交价 | RMB 3,277,500 | ||
材质 | 形制 | ||||
出版 1.《尚密铎风》,03号,尚仕雅集,2007年; 2.《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24页; 3.《佛韵—造像艺术集粹》,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44-45页。 备注 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lot 2439; 展览 1.「尚密铎风展」,尚仕雅集文化顾问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2.「佛韵—造像艺术集粹」,首都博物馆,2013年11月8日至11月28日。 菩萨,意指「觉有情、道众生」,即帮助众生觉悟之意。它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类佛教尊神,是修持大乘六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宗教实践者,其职责是辅佐、帮助佛解救众生。汉传佛教中,起初称文殊、普贤和观世音为「三大士」,后加地藏菩萨组成四大菩萨,而观世音菩萨最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深受中国民众的信奉和青睐。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观世音,又译光世音、观自在。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称为观音。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利益众生,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其解救众生于危难中,而成为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象征,被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传入汉地大约是在魏晋时期。观音以慈悲见长,这与我国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文化相吻合,又因观世音能够解救众生于苦难中,恰好迎合了广大佛教信徒欲通过神灵信仰摆脱现实苦难的宗教心理,因而在汉地得到迅速传播。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观音信仰已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到了盛唐时期,依照善男信女的信仰心理需要,观音开始转化为女相:体态丰润、容貌端庄、身披天衣、项佩璎珞的高雅娴静的女性形象。之后在宋代开始萌芽的、宣传女性观音身世的妙善公主的传说,经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并迅速普及,女性观音信仰成为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三十三观音」等造像作品纷纷出现,如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持经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送子观音等。长期的世俗演变之后,观音菩萨的形象虽然经历了很多变化,但她大慈大悲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被信众们认为是爱的化身、美的化身、慈悲的化身。在汉地,人们对观音菩萨的信仰远远胜过佛陀,观音的主道场普陀山也成为了朝拜的中心,直到今天,各地的观音信仰仍是最为普及的。 本场拍卖中的这尊观音像具有鲜明的宋代造像风格,观音结全跏趺坐于双层台座上,双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头戴三叶花冠,冠叶高大而富有装饰意味,三叶花的顶部有饰带相连,正面花冠上有化佛阿弥陀佛。面相丰满端庄,双目低垂,神态宁静平和。上身着通肩式袈裟,衣领垂至腹部,露出高裙腰,衣纹简括自然。台座造型十分别致,分上下两层,下为四足坐床,上为两侧带几的方形台座,两几上左右分别置有妙音鸟和净瓶,净瓶造型与同时期龙泉窑经瓶相同,妙音鸟头部微侧,极富动态,为造像整体的静谧氛围增添了些许灵动,反映出宋代艺术所追求的生活化趣味。上下座有四根立柱相连,稳重而美观。观音以青铜铸造,皮壳青郁,局部残留漆金痕迹。整尊造像朴素中透着一种娴静之美,这种神韵将造像与宋人世俗观中神的美好形象拉得更为贴近,这也是后世造像中难以模仿的。宋代的佛教造像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世俗化倾向,开创了写实艺术鼎盛的时代。当时的造像题材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四大菩萨、三大士、罗汉和各宗派祖师像等,其中观音菩萨、十六罗汉和各宗派祖师像最为流行。这些题材都具有十分贴近当时宋人现实生活的特点,与饱经战争创伤而注重现实的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吻合,所以特别受到当时人们的青睐。 宋代由于大量的铜料用于铸钱,金铜造像比起前代数量明显减少,因此传世的宋代金铜佛像十分难得。此像整体造型端庄和谐,构思独特而巧妙,时代风格明朗,充分反映出宋代的审美意趣与工艺水准,将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美好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造像保存完好,实为不可多得的宋代艺术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