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48 齐白石 1937年 渡海图 立轴

渡海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648 作品名称 齐白石 1937年 渡海图 立轴
作者 齐白石 尺寸 70×35cm 创作年代 1937年
估价 2,600,000-3,600,000 成交价 RMB 4,37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齐白石全集》(第四卷),第257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10月。
【题识】白石山翁七十五岁时画于故都城西。
【印文】齐大、甑屋
【说明】邵宇旧藏。邵宇(1919—1992),著名的速写、水彩画家,原辽宁省东沟县(今东港市)孤山镇人。所创连环画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认为其画风「用来描写中国社会非常适合。可称简约、紧凑、扼要,而极具力量」。所创连环画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认为其画风「用来描写中国社会非常适合。可称简约、紧凑、扼要,而极具力量」。自1955年起邵宇先后任《人民画报》总编辑,《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1984年兼任《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主持《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工作,1988年,任《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辑。1990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委员会主任、教授。

白石山水几乎不在传统山水画脉络里,它非常「特别」:不是有高远、深远的传统全景山水,而基本就是平远;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平视。构图基本不作层迭的山重水覆,甚至都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大多一起一合便完成了叙事与抒情;常常将原本在传统山水画里作为局部的远山、山中古寺、远水中的小岛、小岛上的树木或水鸟,拉近、放大,截取在画面里;或者将原本用来点景的房屋、院落、舟桥放大,作为画面形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他的山水画构图多是这种截取了局部的状态,很别致,古今中外都没有人这么做或做到他这么极致的。这有些像宋代边角式的册页或扇面,也有些像以折枝花卉为代表的传统花鸟画处理方式,即齐白石是在用花鸟画的思维处理山水。他曾在宁波画稿上跋:「余近来画山水之照,最喜一山一水,或一丘一壑。如刊印,当刊‘一丘一壑’四字,或刊‘一山一水’四字。」可以说,他的山水基本就是依照这段跋语走到了由师法造化而创造山水的境地的。

英雄独立赠英雄
在抗战胜利后,齐白石为蒋介石六十寿庆而作,画中所题诗文是赞美领袖,向往美好生活的,符合齐白石写诗的特点。题画诗显然是为画面创作的,更是为画的祝寿主题而服务的。
毛泽东主席和齐白石都是湖南湘潭人,一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两人不但互相尊敬,而且惺惺相惜。齐白石赠毛泽东的国画《鹰》,作于1941年。这次馈赠时,齐白石老人特意加上「毛泽东主席/庚寅十月齐璜」。画的落款为「九九翁齐白石画藏」。他曾赠毛泽东《松鹰图》一幅,亦是取「英主」之意。
两幅松鹰图中,均画松树傲然挺立,上立有苍鹰,目光如炬,「鹰」寓意「英雄」,刚健有力,而「松柏」则有长寿之喻,松鹰相赠国家领导人是暗寓领袖有大丈夫英雄之气,表现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是对国家民族和平发展的美好祈望,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
对于齐白石而言,鹰图在其创作的许多作品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鹰之付诸纸绢形象,往往取其英雄独立、卓尔不群之势。鹰图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初期及以后,也就是齐白石60岁之后,这时的齐白石在艺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鹰图中就可能包含了在经历时间的沈淀之后的纯熟技艺,以及其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并且,鹰图创作的时间与其寻找新的绘画思路的时间相吻合,所以,鹰图中所蕴含的寓意是多样的,在齐白石的笔下,也是具有许多独特性和代表性的。
齐白石生逢乱世,半生飘萍零落人,不幸中之万幸为其终得以安逸于京华而获善终。在五十年代后期,「故乡无此好天恩」即是他自觉能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朴素慨叹。看透世间苍凉的齐白石,颇有一首自知自明之诗:「大好江山破碎时,鸬鹚饱外别无知。渔人不识兴亡事,醉把扁舟系柳枝。」对于这位砚田老农来说,他的家国关怀,不在于春秋笔法之微言大义,大约仅仅一幅《松鹰图》足矣:白石老人的缘情寄物,松柏的风格、鹰的器宇轩昂,映射出人格的坚忍不拔、气壮山河、巍巍于天地的精神。
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
─齐白石
这件完成于一九三七年的山水作品颇有「烟深帆影乱,潮长海山低。」的意趣。是帧构图虽简,却为齐白石别具匠心之作,这种用心,尤其突显于构图之中。整体而言,本作被江水与沙岸划分为两部分,其中设色的沙岸在画面上部,设色较弱,滔滔江水约占画面的大部,一叶扁舟翩然于江面,上下部分轻重相合,避免头重脚轻之感。
悲鸿曾屡屡对齐翁这样的水面赞不绝口:「让人眼晕」。他的「水」大多是这样起伏圆缓,从画外来到画外去,平行推涌着由近及远的;先用干湿淡墨松弛、从容地写满整个水面,再用浓焦墨局部覆写,讲究浓与淡、干与湿、断与连、枯与润的变化,荡漾而有光照感。水面与汀渚、小山的交接处尤为关键,通常是水纹的横向长线与淋漓墨块的交接,避免形状的整齐、清楚,有相接与相离中时隐时现的感觉,真是很「晕」。
就意境来说,白石山水接近宋诗的轻朗闲淡。另外,白石不信佛道,却与禅道屡有瓜葛,漫长一生中所交友朋不少与禅道有关联,特别是1917年初到北京的几年,由法源寺到龙泉寺再到石镫庵,始终辗转借住于庙产,与佛门深有缘分,弟子中甚至有衍法寺的瑞光和尚。但如果将白石拘于佛道的执着中,恐怕就失了他的天然。1917年《墨梅》上陈师曾题诗中有「心逃尘境如方外,里裹清香在客中」之句,真是知己之言。1925年正月,同乡宾恺南从湘潭来京相访,家宴席间曾劝白石赴日展览、卖画卖印,以求名利双收,白石则自认衣食无忧,不以钱多为意,反觉「自受其累」,研究佛学多年的宾氏感慨到:「濒生这几句话,大可以学佛了。」遂与之谈了许多禅理,可见白石慧根不浅。有这样的颖悟力,瓦屋便是佛堂,日常便可自修。我总觉得,白石之画,不仅山水,有禅意,接近陶渊明,在平朴中有超脱,现实中入世、精神上出世,是真正的平淡——以这样的境界,再粗朴的笔墨,意韵都是高雅的。平朴的取景,亲切的生活气息,简略的造型,老辣、苍劲的笔墨,雄健而沈着的笔势,生拙的趣味,雄健、质朴、单纯、痛快的气质等等都在一幅作品中显露的巨细无遗。
白石山水陈师曾乍见便爱不释手,借去部分《借山图》,至死都未归还;徐悲鸿自与白石相识就挚爱其画作,并积极与中华书局商洽,于1932年为白石出版了第一本以山水为主的画集;艾青随部队入北京城后,便成了「齐迷」:「他原来的润格,普通的画每尺四元,我以十元一尺买他的画,工笔草虫、山水、人物加倍,每次都请他到饭馆吃一顿,然后用车送他回家」。但,毕竟识者寥寥,白石不禁在题记中感叹:「余画山水,二十余年,不喜平庸……然余画山水,绝无人称许,中年仅画借山图数十纸而已,老年绝笔。」正因如此,白石山水长期被其花鸟画所掩,始终未能得到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