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 王铎 1644年作 草书节临《淳化阁帖》 立轴
LOT号 | 2049 | 作品名称 | 王铎 1644年作 草书节临《淳化阁帖》 立轴 | ||
作者 | 王铎 | 尺寸 | 255.5×53.5cm | 创作年代 | 1644年作 |
估价 | 2,000,000-3,000,000 | 成交价 | RMB 4,025,000 | ||
材质 | 水墨绫本 | 形制 | 立轴 | ||
著录: 1.《王铎年谱》,第17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2.《王铎年谱长编》,第二册,第925页,中华书局,2020年。 出版: 1.《王铎书法全集》,第三册,第695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2.《王铎书画编年图目》,第98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3.《中国书法》,图8b,中国书法家协会,2011年,总第222期。 4.《王铎对经典的挪用和改写》,薛龙春,录音稿整理,壹卷YeBook,2020年7月6日。 讲座:薛龙春,“王铎临古的创造性”,浙江美术馆,2017年9月2日。 题识:仆修园,殊佳、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倘因行住,希见,二处动静,故常患,驰情。散骑殊常喜也。远须异多小患。此郡之弊,不谓顿至于此。得万书,委曲备悉,使人慨然。甲申冬,王铎。 钤印:王铎之印、大学士章 说明:上海文物商店旧藏。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琅琊馆帖》跋,1641年,50岁) 诚然,王铎的书法诞生于明代晚期复古运动的大潮中,见证了朝代的鼎革和文学艺术风气的变迁。这一时期,秦汉经赋、唐代诗歌、魏晋典籍等诸多宋代以前的文化传统备受推崇和复兴,复古的倡导者们认为:从宋代开始,哲学中衍生出的新儒学已将文学和艺术作为政治的工具、伦理道德的附庸,使得文学与艺术的创造力长期被官方意识所压制并导致衰落。 在文化复古的风潮中,作为书法家的王铎“不离古、不泥古”,极大限度地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个人的意志和情感,从而避免了对古代经典的机械模仿。大致上说,王铎所“复”的“古”主要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所代表的“正统”书风。 对王羲之、王献之的研习贯穿了王铎一生,“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 本件绫本立轴,顺次节临《淳化阁帖》卷七王羲之《小园帖》、卷九王献之《阮新妇帖》、卷六王羲之《诸贤帖》、卷八王羲之《此郡帖》、卷七王羲之《得万书帖》。薛龙春先生曾以本作为例,详细论述王铎特有的临帖方式。背临过程中,王铎依据记忆随意混杂他熟悉的法帖文本,忽略文字的可读性,凸现书法的视觉美感。王铎传世的两百多件临作,大部分立轴作品都有这样的现象。 “一方面,他的作品与悠远的经典之间建立起联系,但相应的改动又在一般人的预期之外,这之间造成的“不解”可以提示王铎的精英地位;另一方面,当王铎将大量无法阅读的文字编排于一件作品之中,并将之作为礼品赠送给他人时,书法的价值已经独立于文学文本之外。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看字就可以了,不必去想它的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铎对经典的挪用与改写,不同于既往的任何临摹活动,而具备了许多现代性的特征。当然,所有衍生的意义不仅取决于王铎的动机,也存在于接受者的期待和反应。”(《王铎对经典的挪用和改写》,薛龙春,录音稿整理) 本作尺幅巨大,气势撼人,极具视觉感染力。晚明流行巨幅书轴,和当时的建筑工艺和审美趣味都有关系,此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