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1 明晚期 张顺修斯仲尼式琴
LOT号 | 5631 | 作品名称 | 明晚期 张顺修斯仲尼式琴 | ||
作者 | -- | 尺寸 | 琴长122.3cm;隐间114.5cm;头宽18.5cm;肩宽18.8cm;尾宽13.3cm | 创作年代 | 明晚期 |
估价 | 2,000,000-3,0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款识: 古吴张顺修制 腹款: 檇李雅生沈氏藏 备注: 1.冯舜钦旧藏 2.香港历风堂(吕寿琨门人)旧藏 3.攻玉山房藏 仲尼式。外观简洁而线条流畅、观感含蓄而大方,其造型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内敛的风格。琴体线条整洁硬朗,颈腰收放停当,为典型江南张家琴制风格。硬木足轸。螺钿徽位,秀美晶莹,更添文气。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内右刻:「古吴张顺修制」,左刻:「檇李雅生沈氏藏」。内设天地柱。 琴体髹黑漆。工艺如同其形制一样,法度森严,是标准的明代张氏灰漆工艺:鹿角霜灰胎均匀的覆盖在胎体之上,棱角线条挺拔、硬朗,灰漆质地坚实,漆色精润剔透。琴体表面经历过一次罩髹,琴体发细小流水断。断纹平整无剑锋,抚弹无碍。池沼内以及刻款内均髹漆,以防止胎体因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而不稳定,正是有了由里及外的灰漆工艺保护,整张琴保存极为完整。 张氏古琴做工精良,选料讲究,漆灰独特,尺寸基本一致。传世的张氏琴有蕉叶式和仲尼式两种,其中仲尼式更多。仲尼式琴体比例基本相似。肩起二徽半,腰至八徽和十一徽间,冠角内飘龙须和托尾形制一致,琴长短厚薄尺寸所差无几。上承南宋风格,又肩耸而不狭。通体髹黑漆,龙池凤沼为长方形。 《历代琴器概说》有言:「张顺修所制仲尼式,尺度均适中,多具黑漆牛毛断,且音色清越可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无名张顺修仲尼式琴一张,其通长122、隐间113.5,肩宽18.8、肩厚5.3、尾宽13.6、尾厚4.7厘米。无名,仲尼式,面桐木底杉木,通体黑漆,小蛇腹加流水断;蚌徽,硬木岳、尾;池沼长方形,内纳音微拱。龙池纳音左墨书「光绪庚寅年暮春,六律斋重……」,右书「古吴张顺修制」。其形制大小、制作年代、题款方式、髹漆颜色与本拍品皆可一一对应。 又有山东博物馆馆藏明张顺修「砚香」蕉叶式琴,通长119、宽18.6、尾宽13、有效弦长101.3厘米。鹿角灰胎,黑漆,流水断。琴背龙池上方刻篆书「砚香」,池内纳音两侧刻「大明崇祯古吴张顺修作,荆□□藏」。腹款可与本拍品为左证。 有明一代,琴学大盛。无论官斲还是野斲,都出现了集大成者。官斲琴以著名的四王琴为代表,严格按照皇室或藩王规制制作,如潞王「中和」琴、益王琴等。野斲琴则更加面貌多样,式样活泼。崇祯一朝前后,其时心学风靡江南,古琴作为文人追求内心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的凭借,低调含蓄的文人琴备受欣赏。其中突出的是明末古吴张氏,民间有所谓「张氏五修琴」的说法。现存世的张氏古琴落款有「张顺修」、「张敬修」、「张季修」、「张慎修」、「张浚修」、「张睿修」等,制作年代都在崇祯前后。 九德之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此琴一至七弦;散、泛、按三种音色;上下三准,皆和谐统一、刚柔合度、阴阳清朗、匀整通达。「匀」,于演奏者而言,是对一张琴相对最为重要的要求。而对于斲琴者来说,需选材严格,工艺考究。其【散音】纯正质朴、沈静文雅、声声匀整。【泛音】鲜活有致、气韵生动,如泉水潺潺、松风远沸。【按音】韵致细腻传神、起伏自然,如白云悠悠、空山寂寂。刚柔相济,飘然洒脱的《韦编三绝》、《猿鹤双清》、《梅花三弄》等,极为相合。 此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