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04 弘一 血书《南无观世音菩萨》 镜心

血书《南无观世音菩萨》
拍品信息
LOT号 0904 作品名称 弘一 血书《南无观世音菩萨》 镜心
作者 弘一 尺寸 40×1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450,000-650,000 成交价 RMB 598,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镜心

款识:南无观世音菩萨。岁次丁丑元旦居南池,沙门无说刺血,演音敬书。
钤印:弘一、佛(肖形印)
说明:李芳远旧藏。李芳远(1924-1981),永春县东平镇太平村人,笔名空照、晴翠山民、离离斋主,是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出身书香门第,幼禀庭训,聪慧好学,早岁即驰声庠序之间。李芳远自结识弘一法师后,追随他学习古诗、训诂、史记、书法、篆刻、绘画、佛典,并接触中外文学名著,获益匪浅。
闽南弘法——弘一与厦门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豪门,曾留学日本,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对诗词、篆刻、书法、绘画、戏剧、音乐,无一不精。他是中国话剧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体艺术绘画的创始人。他是我国第一个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的人,由他填词创作的歌曲《送别》,至今传唱不衰。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史艺术人才,像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皆出自他门下。
他前半生名李叔同,后半生称弘一法师。
对于他皈依佛门,丰子恺曾说:“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愿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这样的说法是对弘一法师真正的理解,亦是对其人生的全面解读。
1928年,弘一在上海遇到了尤昔阴居士,两人相约一起到暹罗去。从上海到暹罗要经过厦门。船在厦门停靠期间,弘一受到陈敬贤居士的热情接待。1927年早春,在陈敬贤居士的介绍下,前往南普陀寺,并被几位热情的南普陀寺法师留下,终止了暹罗之行。1932年10月,弘一认为因缘决定他要去闽南久住了。
把自己的晚年交付闽南,除了弘一所说的“厦门气候四季如春,又有热带之奇花异草甚多,几不知世间尚有严冬风雪之苦矣”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觉得此地佛教界内部较为纯洁,佛教教育的风气也十分浓厚,有益于弘法的大事业。
抵厦门后,弘一对于佛教的教育始终抱以极大的热情。不论他走到哪里,他都接连不断地弘律。或是在泉州开元寺率学僧专攻圈点《南山钞记》,或是在承天寺为幼年学僧讲《常随佛学》。
弘一出家后,许多人竞相求其墨宝。弘一起初有些为难,他对好友范古农居士说:“已弃旧业,宁再作乎?”范古农以为无妨,说:“若能以佛语书写,令人喜见。以种净因,亦佛事也,庸何伤!”弘一听后觉得有道理,遂请购毛笔、瓦砚、长墨各一,凡相求者一概满足他们的要求。
斯人已逝,年代越久远,形象却越高大,我们越容易从人群中将他识别出来。只要看到他的遗作,便感觉到他的气息并未飘散,而我们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亲近前贤了。
弘一法师圆寂后,本作旧藏者李芳远辑法师生前书简,汇为《晚晴山房书简》第一辑(晚晴山房为法师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的居所),寄给时在上海开明书店的夏尊,希望刊行。夏尊又广为搜罗,使之倍增,于1944年10月由大雄书店出版,书中收录了法师致李芳远的书简40件。
李芳远又编《弘一大师文钞》,194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为早期研究弘一法师的重要文献。李芳远1943年获私立福建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47年任厦门鼓浪屿中山图书馆馆长。廿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北京,先后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校笺注《六朝诗赋选注》、《韩偓全集笺注》、疏注《香奁集》,写作《香奁集索引》、《香奁集研究》、《离骚经异义录》、《离离斋诗话》、《晴翠山庄随笔》、《弘一大师本行记》、《空照诗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