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22 清乾隆 仿汝釉天圆地方葫芦瓶

仿汝釉天圆地方葫芦瓶
拍品信息
LOT号 0922 作品名称 清乾隆 仿汝釉天圆地方葫芦瓶
作者 -- 尺寸 高31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来源:法国南部Auction house Toulon
北京诚轩,2013年11月11日,Lot.629
说明:葫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承载起人们希望吉祥如意、福禄双全的美好心愿。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大量对葫芦的记载,《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壶”、“甘瓠”均指葫芦,可见中国人对葫芦的认知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积淀。除实用功效外,葫芦因其独有的外形与特性,又被先人赋予了许多美好寓意:葫芦之形状似“吉”字,故而常被寓以“吉祥”之意;葫芦读音似“福禄”,所以亦常用于祈福;其腹内结子繁盛,象征多子;此外,葫芦藤蔓绵延,“蔓”与“万”押韵,“蔓带”即与“万代”谐音,故葫芦一身承载了古人期望福禄双全,子孙万代,大吉大利,世世荣昌的美好愿景。
作为众多吉祥寓意的载体,葫芦型器物深受历朝历代所垂青。从元代起出现了八方葫芦瓶、扁腹葫芦等各式葫芦瓶。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涵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
此件葫芦瓶上腹部椭圆形,自束腰向下腹部自然过渡,变化为方形,造型独特。其上圆下方的造型始见于明嘉靖时期,是传统葫芦瓶的变式,体现了道教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全器通体施仿汝釉,其色青中微泛粉白,如雨过之后晴朗的碧空,釉色空灵,质地腴润,凝泽失透。釉面布满鱼子纹开片,细如蝉翼,应为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记载两种仿汝釉中的“仿铜骨鱼子纹汝釉”。瓶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青花发色偏蓝,为仿汝釉器青花款识之典型特征。
宋汝窑器的釉色,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开细小纹片,以之清淡含蓄为后世推崇,有“汝窑为魁”之说。乾隆慕古,尤喜宋汝釉。高宗皇帝曾赋诗赞当时仿汝器物:“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从《清档》的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其时常将内府旧藏汝窑实物或制样发至珠山御窑厂让唐英临摹,本器即是当时作品的典型代表。
此种葫芦瓶原为宫廷中名贵的陈设用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帝道装像》就表现了雍正帝身穿道教服装与道士交谈的情景,雍正皇帝微向后仰悠闲地坐在地上,一个葫芦瓶放于其身边。另有清宫廷画家绘《美人图·鉴古》,画中美人坐于多宝阁前,美人座前案上即有一件上圆下方葫芦瓶。由此可见颜色釉天圆地方葫芦瓶是清代皇室闲暇观赏及营造悟道参禅的静谧氛围的绝佳装饰器。
本器造型独特,成型难度较大,成品率低,故惟传至今数量稀少,所见仅数件,极为难得。南京博物院藏一件清雍正粉青釉天圆地方葫芦瓶,相较本品尺寸更小,可供参考。另有一例清乾隆炉均釉天圆地方葫芦瓶,北京瀚海2011年春拍以322万人民币成交,器形与本品相似,但尺寸更小,亦可作为比较。
参阅:北京瀚海,2011年5月19日,Lot.2326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