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31 元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拍品信息
LOT号 0931 作品名称 元 释迦牟尼
作者 -- 尺寸 高20cm 创作年代
估价 200,000-300,000 成交价 RMB 667,000
材质 形制


元代宫廷,合金铜鎏金 局部泥金
单体浇注
高20厘米
来源: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说明:此尊释迦牟尼佛像,合金铜铸造,高20厘米,通体鎏金,局部泥金。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面相宽大,额部高广,双目低垂,神态安详,大耳垂肩。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仅在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画宽大衣缘,衣缘以凸起的连珠线镶边。袈裟衣边上刻画缠枝莲,莲枝蜿蜒伸展,遒劲有力。佛像背部刻画十字金刚杵纹。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脐下结定印,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身下为半月形束腰式莲花座,莲座上下边缘饰一周连珠纹,莲瓣上下对称分布,且周匝环绕一周。
我们判定其为元代宫廷造像,依据有五点:其一,面形方正,额部高广,此为元代宫廷造像面部的统一特征。其二,造型挺拔,躯体硬朗,大腿粗壮,双腿盘曲紧促。整体比例看似有些失调,实则与雕造工匠未能完全掌握藏传造像仪轨和造像材质特性有关,恰好体现了元代宫廷造像承上启下的过度性特点。其三,僧坎的衣边上刻画的缠枝莲和后背的十字金刚杵纹,明显为内地艺术的传统母题。作为装饰纹样,它们在内地的流行历史悠久,应用也很广泛,在唐宋元各个时期的佛像及世俗器物上均可见到。其四,莲座及莲瓣的形制特别而突出,不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一致,亦与其他元代宫廷造像无二区别,实为元代宫廷造像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五,造像材质为合金铜,这是判定宫廷造像最为关键的因素。以上依据充分说明,此像是一尊出自元代宫廷,在风格和工艺上融合了汉藏两地文化艺术元素的典型元代宫廷造像。
元代宫廷造像是由元帝王主导,由皇家御用工匠和皇家造像机构制作的佛教造像,在题材上属于藏传佛教造像,而风格上属于汉藏结合的艺术形式。《元史》等元代历史文献对元代宫廷造像有明确记载,称当时朝廷专设造像机构“诸色人匠总管府”制作佛像,为当时皇宫佛殿和大都、上都的皇家藏传佛教寺院服务,元初来华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和汉人弟子刘元等都曾供职于这个机构。根据文献的这些记载,元代宫廷造像的流行和存在可谓真实不虚。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足够的实物依据,学术界对元代宫廷造像一直难识其庐山真面目;尽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尊带有内地艺术特点的元代纪年造像,但终因依据过于孤单,尤其是造像的刻款偏于民间形式,不被学界接受和认可。元代宫廷造像的神秘面纱亟待人们去揭开。
近年来,随着佛像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藏传佛像涌现出来,鲜为人知的元代宫廷造像也随之混迹其中,频频现身市场。其中,大多数宫廷造像已悄然进入一些佛像收藏、爱好和研究者的视野,不仅被识别出来,而且开始受到特别的关注。在国内外众多佛像研究、收藏及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发现并得到确认的元代宫廷造像达60余尊。本次厦门保利秋拍推出的这件典型的元代宫廷风格鎏金释迦牟尼造像,时代特征鲜明,来源清晰可靠,艺术精美绝伦,相信一定会得到广大藏传佛教藏家的喜爱。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高1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元至元二年(1336年)铜释迦牟尼佛像,高21.5cm。
中国嘉德2003秋季拍卖会“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LOT 1187。
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专场LOT 7459。
广州华艺,2015秋季拍卖会“静观—历代造像专场”Lot1033 。
保利厦门2016春季拍卖会“狮吼南天—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专场lot 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