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10 朱乃正 2007年作 国魂

国魂
拍品信息
LOT号 1210 作品名称 朱乃正 2007年作 国魂
作者 朱乃正 尺寸 260×260cm 创作年代 2007年作
估价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9,20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签名:朱乃正2007
如果简单地画张屈原的肖像,再现当时楚国人穿什么衣服或什么鞋子就显得笨了,“魂”可以比较自由地体现一个精神上的形象,“国魂”是民族的精神,技术上也根据这个出发点来调整,比如画得太实了就要想办法了,通过光雾、形成的光带使画面蒙眬起来(当然也要有清楚的地方,比如代表汨罗江的江水要清楚),人物的形象才能升腾起来,画得太实或太重了人就掉下去了。表现历史人物的时候,如果用的顶光、侧光或塑造的痕迹太多,使人一看就是现代人的东西,因为中国的视觉历史没有提供这些,可能就会比较可笑。“形神兼备”,“神”是个不具体的东西,表现得怎样就看你的底蕴如何,现代人的肖像越来越雷同,生命力就没有了。
——朱乃正

1980年,朱乃正接到中央美术学院的调令,正式告别生活了二十一年的青海,回到北京,也同时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人物绘画作品《国魂——屈原颂》(1984)。从“文革”走过,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开始探寻自身历史即文化寻根,希望以此来振兴民族精神,找到未来的出路。朱乃正作品中充斥和洋溢着的正是这一时代气息。对于朱乃正而言,《国魂》不单是时代的写照,还饱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未来的憧憬。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它更是一件表现“屈原”这一特殊形象的典范之作。
1935年11月25日,朱乃正出生于南京的书香家庭。长到两岁时,父亲因为抗战的原因随南京政府迁移到重庆,之后母亲也跟随而去,他被寄居在外婆家,一直长到十岁。在这里,他受到东屋老爹(外祖父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孙喜欢绘画的影响,开始对画画产生兴趣。1949年上海解放后,朱乃正来到了北京,开始在学校里抄黑板报、画小漫画,并在太庙文化宫系统地学习画画。原本家人想他学医,但最后他却从了“艺”。
1953年,18岁的朱乃正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进入自己心仪的油画系。学习几年后,临近毕业却被打为“右派”。1959年,毕业后他踏上了西去青海的列车,在这里,他拥有过平静,也遭受过苦难——作品被批“黑画”、被关“牛棚”。六十年代初,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产时期,创作了《金色季节》(1962)等一批早期代表作。“文革”早期,他的艺术活动被迫暂停。之后,他克服重重阻力并重新恢复创作,留下了艺术语言更为成熟的《春华秋实》(1979)等作品,展现出一种在逆境中仍对艺术孜孜以求的坚定信念与巨大热忱。
回到中央美院,朱乃正开始担任教职,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他同靳尚谊、詹建俊、钟涵、袁运生、靳之林等,形成了一个非常集中的群体,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培养起来的第三代油画家。他们师承吴作人、董希文等第二代油画家,加上苏联的教学经验,其艺术不仅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还主动贴近社会现实与大众生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现实主义色彩,在中国油画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屈原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伟大象征。他的人生饱经沧桑,但至死仍抱有对民族的希望。朱乃正似乎从屈原身上找到了某种共情,《国魂》以屈原为母题,看似与现实有着较大的距离,但是无论是从画面形式、时代精神,还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都可以看出作品中流露出的一腔深情与昂扬的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屈原个人精神及衍生出的独特文化意涵使其成为了历代画家反复摹写和描绘的对象,并留下了大量重要的美术史经典。据记载,最早的屈原画像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时期留下的屈原渔父图。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屈原形象并无其同时代的确切图源,因此早期画家多处于劝诫或教化之目的为其写像。如南朝画家张僧繇就可能受到同时代佛教造像仪轨的影响,其笔下的屈原形象无论造型方式还是结构法度,均带有明显的佛教美术造型因素。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他画家所绘之屈原像均与张氏所绘形似,表情严肃,动作单调,流于程式。
明末清初之际,屈原像的创作出现高峰,并涌现出超越前人的经典。陈洪绶《屈子行吟图》,可谓是后世屈原像的经典之作,他所绘屈原面容瘦削,着宽衣独行至画面的中心位置,画家辅以大面积的留白和线描勾勒的树木、山石,渲染出主人公落寞寂寥的环境氛围。清代画家任熊所绘《屈原像》从人物形象、创作手法上均承袭了陈氏之作。近代以来,受到中国革命与动荡时局的影响,傅抱石、张大千等人皆在民族存危之际选择以描绘屈原这一特殊形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他们的画作因为个人绘画风格的迥异,而呈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气质,但均没未能跳脱屈原“行吟泽畔”的标准图示和状态。而这一局面,一直到朱乃正创作的《国魂——屈原颂》才真正打破。
为了能够创造性地表现屈原的形象,朱乃正在创作时曾数易其稿,先是勾画了一个“屈原既放、行吟泽畔”的画面,画中屈原举起双手,颇有一番对命运不公、昂首“天问”的愤慨与气势。后来的小稿中,他聚焦在屈原“魂”的精神性表达,创作出了全新的图示。成稿中的屈原从汨罗江腾空而起,在一片耀眼的光芒中混合着大风大雾,由画面中心呈现出向左上的升腾状,营造出一个形似魂魄升天的精神世界,是为屈原颂,又是为“国魂”。
1984年,《国魂——屈原颂》参加全国美展获得铜奖,收获一致赞誉,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20年间,他总有冲动想要再绘此作,终于在2007年的端午,行沐浴、焚香礼,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第二次提笔绘制《国魂》,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完成了这件鸿篇巨制。我们总是习惯在形似的事物中寻找共性和差异,细察两画,我们可以发现,朱乃正对前作进行了等比例放大,画面内容和背景也与前作较为一致。然而从细节观察,不难看出两者差别。与前作较为概括、洗练的绘画方式不同,新作极为注意画面细节的刻画——从滔滔江水,到升腾的云雾与光线,再到人物的皮肤、发丝、衣袍——无不展现出微妙的光色变化与栩栩如生的质感,展现出画家超凡的绘画技巧与处理能力。而新作宏阔的尺幅,亦令屈子伟岸的形象与崇高的精神气质犹如黄钟大吕一般恢弘与震撼,堪称画家艺术生涯集大成之作,因此靳尚谊先生曾评价,朱乃正是最早在油画中进行中国水墨写意画实验的画家,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国魂——屈原颂》是他浪漫主义风格最高的代表作。

我们后人感怀凭吊的,是屈原的魂,魂非渺迹,而是永世不灭的希望。
——朱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