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634 林风眠 大丽花 镜框

大丽花
拍品信息
LOT号 2634 作品名称 林风眠 大丽花 镜框
作者 林风眠 尺寸 26×23cm 创作年代 --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1,058,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框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印
【说明】此作品画框为日本西武美术馆制作原框
画中的大丽花艳丽、娇媚,这与上海时期描绘的花卉间的淡淡哀愁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诉求。作品中描绘的五颜六色的大丽花竞相绽放,画面近景式的视觉感迎面而来,不论是从作品构图样式、表现技法,还是花卉意蕴来欣赏,都看得出此幅作品的经典所在。这幅作品中的大丽花,呈现经典方形构图,方形构图是林风眠的创作习惯之一,他说这是从宋代画家册页画中学来的,由此可见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之处。面中大丽花花簇锦拥,各色花朵成放射状向外伸展来,在暗色的绿叶的衬托下,大丽花更是艳丽生动,花朵的色彩也成为构图元素之一。画中硕大的大丽花下露出圆形花瓶,所有的空间都调配得当,气势十足。此作品运用了西方绘画的方式表现大丽花现代感。强调大丽花的绘画性而淡化中国花卉类作品传统的文学性。作品中追求视觉平面效果,淡化了花朵层次上的虚实,更在意形与色的视觉心理效应,增添了画面视觉上的多样性的统一。画中所描绘的大丽花充满整个画面,饱满旺盛,花瓣的描绘笔触鲜明、有力,绿叶的姿态呈发射状,映衬着花朵的欣欣向荣之势。花瓣用色亮丽、大气,花朵间色彩搭配娇艳雅致,活泼鲜亮,可见林老已拨开过去的哀怨,毫无杂念地倾诉着对大丽花的喜爱之意,令观者心境也开阔起来。

调和中西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
林风眠教授当时在我们这些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眼里,显得高不可攀。我真正对他的了解,是三十多年后的1979年,他到法国的巴黎东方美术馆开个展时,我才得以耳提面命地领悟他的艺术观念。林风眠有一句「名言」曾广为传播:「艺术的美,像一杯清水,使人清醒凉爽;像一杯醇酒,使人苏醒恬静;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使悲哀者得到慰籍」。
——朱德群
20世纪初叶的中国,正因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剧烈碰撞而经历着一场五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剧变。然而似乎是再次应验了中国历史上那条最为神奇的悖论—「江山不幸诗人幸」,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与西学东渐的推进,这个战乱频乃,满目疮痍的纷繁乱世又一次成为了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黄金时期」,堪称千古风流。尤其在视觉艺术领域,先后涌现出众多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大师巨擎。其时的中国艺术界虽思潮迭起,流派林立,但在纷繁博杂的艺术观念洪流之中,由徐悲鸿所倡导的「为人生而艺术」以及林风眠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却堪称当时艺术界最重要的两大价值取向,代表了此一阶段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自身文化现代性的两条主要路径。
虽同为改革中国画的先驱人物,且都寄望以借鉴西方艺术的方式一扫中国画之积弊,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艺术,但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及功能取向上,徐悲鸿与林风眠却有着巨大分歧。前者主张以现实主义美术介入生活、服务革命,而后者强调艺术审美与创造的独立性。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救亡图存遂成为横桓在这个文明古国面前最为紧迫的历史任务。因此,更容易为普罗大众所理解,更易于配合政治动员和革命宣传的现实主义美术逐渐取得了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正如徐悲鸿所言「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从此,抗日救亡取代了艺术自律,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潮流与独特风格逐渐湮没于岁月的尘埃而憾成遗珠。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历史的纷争已然烟消云散,我们终有机会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对于林风眠及其艺术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梳理和研究,重新审视以其为发轫的那条伟大的艺术道路。唯经此途,方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做出更加完整的认识与公正评价,进而在时间的荡涤之后重新寻回那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伟大价值。
1900年,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西阳堡白宫镇阁公岭村。其父林伯尔尼为村中石匠且能书画。受此影响,林风眠自幼喜爱绘画并在父亲指导下临习《芥子园画谱》,完成了国画启蒙与基础训练。1919年,品学兼优的林风眠从梅县中学毕业。为继续深造,林风眠与大批青年学子一同奔赴法国,立誓「以苦求学」。1921年林风眠先后进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及巴黎高等专科美术学校。求学期间,欧洲早期现代主义的重要美术思潮(尤其是野兽主义及立体主义)和代表流派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恩师杨西斯(Yancesse)的忠告下,他又深入研究东方绘画及陶瓷艺术。经此两条路径,林风眠逐渐萌生出调和中西的艺术理念,并在1924年初与几位同学共同组织了艺术团体「霍普斯会」,正式打出融合中西艺术的鲜明旗帜。1926年,林风眠学成归国。从此时起直到逝世,林风眠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历经磨难,命途多舛。然而无论是战时的颠沛流离,贫困潦倒,家人分离,还是战后多次政治运动中备受非难,获诬陷狱,乃至因文革迫害,忍痛将多年积攒数以千计的画作亲手销毁殆尽,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林风眠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并将其贯穿于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项事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当中,最终在两个领域均取得了伟大成就。
在艺术教育中,林风眠秉承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理念,提倡多元、开放的艺术创造。在回国后的近30年里,林风眠先后主持、参与了北平艺专,杭州艺专等多所重要美术院校的教学工作,大力倡导「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林风眠既强调素描、写生等基本技能、技术的扎实训练,又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与创造精神,通过合理教学、举办展览、组织社团、理论建设等多种途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其得意门生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相继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大师巨匠,而其公正不阿的学术态度,其高尚的人格与艺德,更堪称典范。
在艺术实践中,林风眠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充分审视中西方艺术,通过吸纳民间艺术并使之与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相融合,生成全新的视觉图像,藉以消解正统文人画,打造出穿越古今和中西界限的独特个人风格,从而将中国画从传统推向现代。具体而言,林风眠在画面布局,形体塑造和色彩表现三大维度,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重大变革。首先其「方纸布阵」即在方形画面中对描绘对象进行安排,通过「特写式」、「中心式」、「平原式」、「均衡式」、「分布式」五种主要方式的精心布置,形成倾斜与平衡,稳定与变化,静势与动势皆和谐统一的独特画面结构,同时利用平面分割,以流畅的线条与块面进行配合,形成独特的画面结构与内在韵律,几乎彻底改革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成模式。其次,在造型上林风眠不特追求写实主义的三维空间幻觉,而强调通过对自然形体的简化,通过造型的纯化过程更多地表现内在感受,提出「单纯的意义并不是绘画中流行的抽象的写意画……而是由细碎的自然中,归纳到整体的观念中的意思」,进而获得了一种视觉和经验上的双重「真实」以及一种半抽象的形而上意味。再次,林风眠还对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表现进行了大胆突破。在写意画中,林风眠创造性地引入了西式调性色彩以及外光的概念,将强烈的对比色与丰富的灰色调相融合,使画面兼具分离的张力与和谐的细微刻画,达到「墨色合一」的理想境界,不但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应,更具有颠覆文人画淡泊为怀审美观念的历史意义。通过一生的孜孜以求,林风眠在中国绘画之革新与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在中西融合的伟大探索中结出了丰硕成果,其笔下独具神韵的风景、静物、花鸟、侍女及戏曲人物形象也因此成为了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上一道独具魅力的艺术景观。
「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对历史的回望与探究,对先贤的追溯与理解,将为今天的革新与进步提供弥足珍贵的参照和楷模。在91载的跌宕人生中,林风眠始终将「为艺术而艺术」视为无上的信仰,即使在最惨淡、最困顿的人生时刻也不曾放弃「为艺术战」的伟大信念。今天,我们有幸汇集先生艺术生涯各阶段重要作品十余件,以专题的形式整体呈现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多样面貌,谨以虔诚之心再一次聆听伟大先驱者们回荡在时间长河中那掷地有声的阵阵足音。同时,我们也期待以收藏为契机,与更多热爱中华艺术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些来之不易的艺术结晶,而识者,更当惜之,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