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177 明清皇室所藏历代印鉴及齐白石等名家印蜕

明清皇室所藏历代印鉴及齐白石等名家印蜕
拍品信息
LOT号 0177 作品名称 明清皇室所藏历代印鉴及齐白石等名家印蜕
作者 -- 尺寸 尺寸不一 创作年代 --
估价 400,000-420,000 成交价 RMB 747,500
材质 形制


民国间钤印本

5500余枚

纸本

提要:此品为国立北平古物馆时期明清皇室蒐集,与历代铜印、玉石宝章、齐白石等治近现代篆刻名品、竹木牙角石章等古玺印蜕,附“金禹民”字样笺纸印拓3张。
金禹民(1906-1982),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满族,号宜齐,生于北京。1930年师从寿石工,得其真传,广涉古玺汉印,擅书法篆刻。曾任中国书画研究社顾问,1939年至1949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系篆刻导师,1949年后,长期工作于故宫博物院,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篆刻专家,从事复制古代书法作品工作。
此批印蜕,均为古玺印直接钤印而得痕迹实物,纹理尽合,似蝉虫脱蜕。部分与文物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相对应。《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由罗福颐、故宫博物院古玺印选编组编著,收集战国至元明历代官私玺印645方,入选之作皆为故宫博物院藏品精华。此品具有重要收藏及学术研究价值,品相保存完好,印迹清晰,琳琅满目,可谓古代书画收藏鉴定之珍贵资料。

方寸之印,蕴含无限。每一个泥上鸿爪,往往有感人的故事;斑斑边款,也期待与你心心相印,换取共鸣。印下留痕,都诉说着印章主人的性情、生活与生命的点点滴滴,游走在即传统又现代的印章世界。此5000余枚古玺印蜕,时空跨距三千多年,琳琅满目,漪欤盛哉!
印者,信也。印章的起源,最初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且有了一定的经济发展后,商品交易日益频繁,印章就作为一种信用的凭证而出现。刘熙《释名》卷六《释书契》:“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古代印章多用于钤封泥,将印章蘸上印色盖在绢纸上是中世纪的事,直到南北朝才开始通行,用骑缝印加密防止移动。唐、宋以来,公私鉴藏书画,文人墨客常用印章代替签名,或于签名之下再加印章,既表示信用,也作为美观,这一时期印章的用途更为广泛,也为印章逐步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创造了客观条件。
印章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西方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均见印章使用,可是唯独在中国,印章不仅历三千年不衰,上登篆刻艺术巅峰、下普及民间印鉴,更外扩影响日本、韩国。在优雅的传统读书人的认知里,印章篆刻,早已与古诗、书法、绘画合为文人必备的四大素养。古时印痕处处可见,且与汉字紧密结合,用各种材质作印身、以各式巧工制印钮、参各体书法写印文;融千古官制地理、姓氏人名、箴言吉语、诗文名句,以及生动图像,成为印面的丰富内容。
印章除了是中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产物。举凡公文书信、日常琐事,不盖个印章,总觉得不够正式、不够庄重,就连道士画符,也不免盖几个红印子,增加法力、保平安、祈福。
文字源于图画,中国印章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初以生活周遭常见的黏土、硬石刻画,供复制纹样和记号,许多考古出土印章,可与早期陶器、铜器纹饰相证。后扩大取材于各类的铜、玉、牙、角、竹、木等。沿至明清,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和鸡血石则成为篆刻家治印的最爱,现如今我们常见的印章大致可分为几类。
战国古玺
生于商周的玺印,至春秋战国,随著政治的变动与商业的蓬勃,徴信需求愈加迫切,所谓“苏秦佩六国相印”,古玺便是在此背景下大量产生了。精致的印型、巧设的印面布局,是战国古玺的特色。而奇诡的印文结构,正见证“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战国纷乱史话。
战国燕,“外司炉鍴”印(朱),战国古文字体。印文中“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此玺或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印,此印与《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第90号相符。
战国燕,“洀幽山金贞鍴”印(朱),战国古文字体。“洀幽山”或为地名,燕国时期“贞”通“鼎”,遂“金贞”即“金鼎”,为治金铸鼎之意。鍴是燕国官玺的称谓之一,读“瑞”。《周礼·春官·典瑞》记载:“瑞,节信也。”西周穆王之后,鼎为重器,有严格制度,铸造由国家严格掌控管理,此玺应是掌管治金铸鼎机构用印。此印与《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第92号相符。
秦汉印
秦始皇统一天下,中止战国文字乱象,确定篆形,颁布通行。因权量诏版往往以刀凿刻铭,影响所及,多数秦印虽有田字格或日字格的方整框限,却颇得自由不羁的朴拙生趣,耐人玩味。私印一般喜作长方形或圆形样式,内容除姓名、吉语外,亦有“敬事”、“和众”等格言入印。
魏晋南北朝印
这一时期的官私印样式沿袭汉代,印文笔势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稍有差异。汉印文字风格浑厚,魏晋以后渐趋单薄,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文字凿款较为草率。
北周“安北将军”章(白),魏晋南北朝最末期官印,典型将军印,将军印也称“急就章”,多生于军中临危受命之际,千印千面,盛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印各字占地随形就势,荒率却不失艺术之美,符合将军印基本特征。《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著录。
唐宋元明印
纸张与印刷术的普及,改变了用印方式——由封泥易为钤朱色。印面加大、除圆转屈绕的九叠篆外,也出现隶楷书的官私印。宋元流行签字式的花押,颇多奇趣。此外,辽、西夏、金、元皆有自创的民族文字,铸印之际,则仿汉文篆体排列布印,为印史别支。
青玉辟邪纽“中山王宝”印(白),清宫旧藏,篆书字体,右上起顺读。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中山王”为汉代封王刘胜,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
“右策宁州留后朱记”印(朱),隶书字体,纯隶书布局官印极为罕见,此印最为称著。“朱记”是自唐代起印章的一种名称,意为朱红色的印记。此印断代有两种说法,一为五代官印珍品,视为五代时期典型文物;一为唐代之印,印文中“右策”或为右神策军省称。此印与《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第590号相符。
明清篆刻
文人篆刻兴起于明中晚期,追仿秦汉古印之朴厚,以济时弊,创出个性印风,并衍生诸多流派。清中叶乾隆嘉庆时期,金石学兴盛,促使印人扩大取材,令印文印风产生巨大变革。
明崇祯,铜柱纽“辽州之契”印(朱)。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此印为李自成建“大顺”国号当年所颁行的地方官印,为目前所见“大顺”政权最早的官印。
清吴三桂“分守汉兴道关防”印(朱),官印。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明朝辽东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康熙元年(1662)杀南明永历帝晋封为平西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此印民国《故宫周刊》有记载。
图像印
图像印又名肖形印,缘起于商周时制陶或铸铜的印模,战国秦汉间大兴,常见有龙、凤、鹤、鱼、异兽诸形。后更与文字结合为图像文字印,增骑马人物、四灵(龙、虎、凤、龟)等图象,十分生动。
东汉,铜鼻纽“徐尊”四灵印(白),印面为并列白文“徐尊”二字,为印主人之名,印台四侧面有阴刻图案,分别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依汉代“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来定位,以正四方。此印与《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第524号相符。
文人书斋用印
元明以降,文人用印钤记愈加普遍。除了常见的姓名印、字号印、斋馆印外,识书记、题署记、校记、鉴赏印、藏书印、藏金石书画记、纪年印以及书启尺牍印记等,也时出于各类书画与籍与文物之间。印下留痕、别号、斋名、读书藏书印记,都诉说著印章主人的性情、生活与生命的点点滴滴。
“聊城杨保彝鉴藏印”(朱),杨保彝(1852-1910),字奭龄,号凤阿,山东聊城人,清末古籍、金石、书画收藏家。为藏书家杨绍和之子,海源阁第三代主人。海源阁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私人藏书楼,历经几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
“陶斋藏旧拓汉碑千本之一”印(朱),“陶斋”为端方(1861-1911)号,其字午桥,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898年,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由此获得皇帝青睐。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
吉祥止止一吉語印
健康、快乐、富有、平安、长寿,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于是祈福的吉祥话便常见于印章之中,如眉寿、长生;富贵、日利;吉祥、康乐、无恙等。不仅此生“永受嘉福”,更希望长“宜子孙”,勿替引之。小小的吉语印中透露了中国人深切又普遍的价值观与生命观。
“宜子孙”印(朱白间文),意为适宜子子孙孙能久长过上美好、稳当的生活。乾隆皇帝曾有一方“宜子孙”印章存于三希堂,专为收藏珍赏书画所用,有留给后人珍藏,遗惠子孙万代之意。
闲章
除却姓名字号,斋馆收藏读书印记以及祝寿福的颂语外,一般称之闲章的,多属取诸诗文的遣怀字句、或箴言励志、或吉语自檮、或引诗寄兴、或镌文抒情,词句美、篆字佳、刀法精,合“诗、书、印”三者为一炉。故铃之于书画作品、典籍册页、乃至书札信笺,往往令识者相视莫逆,会心一粲,后人览之,亦将有感于斯文。
齐白石“塞上秋风嘶战马”印(朱白文一对),齐白石(1864-1957)篆刻初学浙派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碑帖古印中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强调“不削不作,绝摹仿,恶整理,率性自然”的治印风格。
除上述宝玺印蜕外,亦有诸多宝印历史底蕴深厚。
“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之印”(朱),为袁世凯称帝时所用。袁世凯(1859-191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全权”一词有“全权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意,表明权力为清帝所让渡,清帝退位第二日,袁世凯致电各方,落款皆为“全权袁”。《袁世凯全集》所收《临时共和政府印玺单》记载,袁世凯曾秘密启用“中华民国之玺、临时共和政府之印、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印、大总统印、前大清国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领袁、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6方印玺。
“宝蕴楼藏器”(朱),“宝蕴楼”顾名思义与宝物有关,1913年溥仪退位后,北洋政府为解决前朝文物存放而修建,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是曾保存23万件文物的清宫藏宝库,藏历代古物之萃。
此批古玺印蜕,实为琳琅满目,不胜枚举。此外,还有诸如“北元太尉之印”、“西夏首领印”、“金元帅都监之印”、“金元帅都监之印”、“静懿皇贵妃之宝”、郑板桥等闲章篆刻,珍贵异常,悉为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