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039 清雍正 洋彩仿花梨木纹釉待琴图笔筒

洋彩仿花梨木纹釉待琴图笔筒
拍品信息
LOT号 5039 作品名称 清雍正 洋彩仿花梨木纹釉待琴图笔筒
作者 -- 尺寸 高12cm;直径16.5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13,800,000
材质 形制

「大清雍正年制」款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
伦敦古董商弗朗克(S.M. Franck & Co.)旧藏
沃伦夫人(H.D. Warren)于1911年于弗朗克购入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旧藏;入藏于1910年,退藏于1969年,入藏编号N.A.1609

此笔筒造型规整,圆口,直壁,施釉饱满均匀,釉色光亮,釉质温润。外沿、足边、器内均以仿木釉为地,釉色棕红,以深浅不一的釉色绘制木纹。外壁腹部白釉地加洋彩,通景绘山水高士纹饰,可见一位高士广袖席地而坐,意态潇洒风流,身旁点缀草木花石,更添雅致,望向另一方的抱琴童子,两人身衣以黄、蓝、白、绿、红彩绘出,色彩明艳娇妍,精致华丽,笔触疏秀清润,人物形神俱佳。
两人身后的山水风景图案则以晕染的墨色描绘而成,并加彩绘叶。山体奇丽,岩石陡峭,山中松叶繁密,典雅大气。山石间偶尔有花卉盛开,花卉图案以鲜艳的红黄二彩绘制。笔筒底部中心圆形内凹,呈玉璧形,凹陷处书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字体端正,青花深沉,款识周边一周无釉,露洁白胎体。此器形制简约,但纹饰构思巧妙,仿木釉描绘精彩,为雍正典型做法,虽曰人工,宛如天成。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质地有瓷、玉、铜、牙、竹等。瓷质笔筒始见于三国两晋时期,有青釉制品。清代时期,政通人和,文化昌盛,瓷制笔筒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品种繁多,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颜色釉等,而且装饰图案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装饰纹样有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或题写诗词歌赋等。
仿木釉始烧于清代雍正时期,以赭褐色彩描出木材自然纹理,形象逼真,它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自然生趣,清雅怡人。《饮流斋说瓷》载:「乾隆有专仿木制各皿,远望俨然如木,而实为瓷者,名曰仿木釉。」景德镇官窑以红、黑二种不同的釉色绘成木理纹,有的还作藤条装饰,远看乍望俨若木制器皿。以其做装饰瓷器之中,有笔筒、臂搁等小件,也有大型的仿木桶。并有以木纹釉为座,配以粉彩、茶叶末等花盆、瓶等器物。
雍正皇帝对赏玩器物品鉴要求极高,非精细不用,其创造的瓷器品种亦多,此类木纹釉洋彩笔筒应为雍正皇帝最为贴近日常使用的一例佳品。本品外壁上以洋彩绘就之高仕图,细观之,竟与雍正本人颇有众多共同之处。雍正皇帝极好鉴古、抚琴,无论在亲王时期或者继位之后;「秋宵噭噭云间鹤,古调泠泠松下琴。皓月清风为契友,高山流水是知音。」 这是清世宗雍正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清秋之夜,空旷寂静,主人于松下抚琴,白鹤在云间飞鸣。皓月、清风是为契友,高山、流水是为知音。此诗不仅是主人公的抒怀之作,也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故宫收藏《雍正行乐图》册共16开(每开纵37.5厘米,横30.5厘米),其《围炉观书》中,雍正身着汉装紫袍,下着明黄袍,脚穿红鞋,在书之中若有所思;画中皇帝的衣物设色、鞋履与本品笔筒高仕所著如出一辙。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各式雍正行乐图册共6套,尺寸稍异。上述《雍正行乐图》册16开,分别绘柳荫濯足、山巅御风、溪边赏春、兰径吟诗、蕉下乘凉、临窗观荷、竹洲品茗、秋苇荡舟、乘槎仙游、庭园折桂、采菊归来、对月鸣琴,抚松远眺、临轩作诗、偎炉读书、雪舟垂钓。十六种文人逸士之生活追求,鸣琴一事赫然在焉。但见古柏参天,涧水潺潺,一轮圆月,普照大地,雍正皇帝端坐树下,琴横膝上,轻抚琴弦,闭目凝神,沈浸其间,其意境正与「古调泠泠松下琴」极为合拍,更是印证了本品笔筒绘画图上之「抚琴」图,便应为雍正皇帝本人的闲适心境的寄托。
雍正喜欢琴,在其诗中屡屡提及,即位之前的《雍邸集》中
即收录了八首与琴相关的诗作,如《雪夜即事》:
永夜漏方中,琼瑶洒半空。
气侵书幌冷,光闪烛花红。
兴洽张琴好,心清得句工。
诘朝恭省候,披拂玉阶风。
或《雨后园亭即景》:
玉溪宛转云流镜,翠巘参差黛扫屏。
堤树风翻深浅叶,径苔雨染淡浓青。
鸣琴遥和岩头瀑,凉箔齐钩水面亭。
最是夜初群籁寂,临轩坐拥一湖星。
《御选语录》是雍正钦定的释氏经典,卷十二为圆明居士语录,反映了雍正在雍亲王时期对佛教的参悟,其中《书斋述心》也涉及琴:
风花雪月天真佛,几簟琴书迦叶身。
不是懒于拈妙句,只缘无处觅诗心。

雍亲王的生活似乎闲逸,这与其选录古人「佳章好句」 的《悦心集》是相一致的,也与其「文雅精细」的美学追求一脉相承。一说雍亲王的闲逸是「韬晦」,即便如此,雍亲王在像模象样的闲逸中,也确实得到了放松。所谓文人逸士,不计得失,唯琴棋书画自娱。
  雍亲王的诗,颇有文人情怀,也是生活中不离琴书而已。兴洽拂琴,临波调琴,闲时横琴,绮窗抚琴,雨后鸣琴,开窗张琴。彷佛也是颇通主人意趣,飘到屋里,有意无意间欲在琴书之上逗留。雍正的琴诗,是生活的写照,从中可见琴伴随在他的左右。书斋、园亭、闲日、雪夜、雨后,皆离不开琴。

  康熙年间的一道谕旨,可以证明胤禛在皇子时期的音乐造诣。康熙精通音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曾指授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同词臣于大内蒙养斋编纂音乐百科专着《御制律吕正义》,「每日进呈,亲加改正,汇辑成书」,「其编有三,上编曰正律审音,所以定尺考度求律本也;下编曰和声定乐,所以因律制器审八音也;续编曰协均度曲,所以穷五声二变相和相应之源也」。在编写过程中,康熙命人去请教南府教习朱四美有关音律的问题:「问南府教习朱四美,琵琶内共有几调?每调名色原是怎么起的?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这样名知道不知道?还有沈随、黄鹂等调,都问明白。将朱之乡的回语,叫个明白些的,逐一写来。他是个八十余岁的老人,不要问紧了,细细地多问两日,倘你们问不上来,叫四阿哥问了写来,乐书有用处。再问屠居仁,琴中调亦叫他写来。」 康熙帝所说的明白些的人,自然是明白乐理之人,随之又点明要四阿哥去问,四阿哥即胤禛,其音律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胤禛称帝后,《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有许多有关雍正帝与琴的记载。
  雍正四年,曾大规模地对宫内藏琴进行清理:
  (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总管太监王朝卿、刘国兴、安太交来:丰泽园琴二张、瀛台琴二张、掌仪司琴一张、懋勤殿琴六张、敬事房琴十三张、宁寿宫琴五张、景阳宫琴一张、干清宫琴四张、御书房琴四张、古董房琴二张、自鸣钟琴一张、所内琴一张、寿皇殿琴一张、观德殿琴一张、永安亭琴十张、毓庆宫琴二张、西花园琴八张、畅春园琴二十八张、静明园琴三张,府内太监沧洲交来琴十八张随蓝布套黄布穵单,造办处收贮所内琴七张,传旨:「着将弦对准,于二十六日、二十七日送来呈览。钦此。」于二月二十九日呈上,留下府内琴五张并造办处收贮琴二张、永安亭琴四张。记此。于三月初二日永安亭太监张弼持去琴六张。记此。于三月初九日将琴一百零三张俱对弦准,首领太监程国用持进交总管安泰讫。
  (三月)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首领太监夏安交来琴十张,说太监杜寿传:着换弦,其琴轸足如无,换木足亦可。若不全处,些微收拾。轴上用五色绒。完时定等写帖,随琴带来。记此。于四月二十五日,收拾得琴十张,交首领太监夏安持去讫。
  四月初一日员外郎海望奉旨:「法[珐]琅琴轸足着做些。钦此。」于四月十七做得琴轸木样九个、琴足木样六个,员外郎海望呈览,奉旨:「琴轸足样准西番花、梅花,照样烧法[珐]琅,其余轸足样俱不好,另更改。钦此。」于十月十二日做得琴轸足四分,怡亲王呈进讫。
  四月初一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夏安持来头等大红琴一张、小红琴一张、梅花断琴一张、牛毛断琴一张。说首领太监苏培盛传旨:「琴上着换玉足玉轸,并添穗子、琴垫,着会弹琴人收拾妥协呈览。钦此。」于六月初二日收拾得琴四张,上换得玉足、玉轸,并添穗子四幅,琴垫四个做完,交太监夏安持去讫。
  (四月)二十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首领太监夏安交鸣凤琴一张系懋勤殿的、流泉蛇腹断琴一张系古董房的、丹山瑞哕蛇腹断琴一张系畅春园的、中和八宝灰琴一张、成化年梅花断焦叶琴一张、牛毛断大春雷琴一张,传旨:「着收拾,其轸足不必动。钦此。」于六月初一日收拾,换得穗子六付、琴垫六付,并交来琴六张,首领太监夏安持去讫。
  六月初二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首领太监夏安交来琴十四张,传旨:「轸足有不好处着收拾。钦此。」于七月初二日收拾得琴十四张,首领太监夏安持去讫。
  (八月)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首领太监夏安交来琴四十二张,内四十张有套,二张无套。传旨:「此琴内着会弹琴人选好琴六张,分做头等一二三四五六号数。钦此。」于九月初二日将琴四十二张俱编等次号数,交太监夏安持去
 (八月)二十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刘希文交来香色锦一丈四尺二寸、蓝锦一丈四尺三寸,传:着做琴套二件。记此。于九月十三日做得琴套二件,并下剩回残锦首领太监程国用持去,交太监王守贵讫。
  九月初二日,郎中海望奉旨:「琴垫做几副,要别致得用。钦此。」于五年三月十二日郎中海望交西洋番花琴垫画样二张,着照此二张画样每样绣做鹅黄琴垫二副、紫色琴垫二副,里子用鹿皮,内抛毡铺棉花做。记此。于八月二十四日绣得黄缎琴垫二副、紫色琴垫二副,郎中海望呈进讫。
  (九月)二十三日,太监王守贵交来琴四张、镀金饰件腰刀一把,传旨:「着认看。钦此。」于十月初九日袁景劭认看得琴四张、镀金饰件腰刀俱系好的。首领程国用持去,交太监王守贵收讫。
  十月十八日郎中海望持出:出等的琴三张、有等次的琴十八张,传:「出等的琴着配做红漆套箱,有等次的琴着配做黑退光漆套箱。记此。」于五年三月初六日画得琴套纸样四张,郎中海望呈览,奉旨:「准先呈览过的、着改去寿字的琴套纸样一张,将改寿字的中心不必画花样,琴若何名就将琴名绣在上边,俱要紫色地,交与织造处织宋锦,二十一张俱要一样。钦此。」据漆作柏唐阿六达子来说,做漆套箱琴二十一张,现存库。于乾隆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司库白世秀将出等的琴三张配得红漆匣三件,有等次的琴十八张各配得黑退光漆匣各随锦囊,俱刻得款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进讫。
  (十月)二十四日,首领太监程国用持来琴一张,说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传旨:「交给海望试弹。钦此。」于二十五日郎中海望试弹得此琴好琴等语回奏,奉旨:「着留在里边。钦此。」
  档案中提到的琴将近两百张。首先,是将各处收藏的古琴汇总,呈览过目;然后,调准琴弦,缺轸足的予以补配,并谕令烧造珐琅轸足,钦定「西番花、梅花」样式;再次,着懂琴人认看,着会弹琴人试弹,分等定级,编目编号。对于不同等级的琴采用不同的收拾保护方法,甚至于在配做漆箱时即以红黑二色相别。头等琴「着会弹琴人收拾妥协」,换得玉足玉轸;而像鸣凤、流泉、丹山瑞哕、中和八宝、以及成化年梅花焦叶断、牛毛断大春雷这样的特等名琴,传旨「着收拾,其轸足不必动」,可见雍正帝对古琴非常珍视,懂得其可遇不可求的价值,要尽最大可能地保持原貌,仅仅更换了穗子。档案中一再提及「调准弦」「着会弹琴人收拾」,说明这些琴是要弹的。特别是提到琴垫,要求「别致得用」,「别致」是对设计款式花样的要求,而「得用」就是实用,就是给雍正皇帝实用的。如果是陈设琴用,只「别致」就够了,不必「得用」。
  雍正五年到八年,又对琴套、琴桌、琴垫的制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琴套「交织造处织宋锦」,俱用紫色,不必画花卉,将琴名绣在套上。
  (五年)三月初一日,郎中海望奉旨:「着将琴套样画几张呈览。钦此。」于三月初六日,画得琴套样四张,郎中海望呈览,奉旨:「照样准做。其中心不必画花卉,查此琴系何名即将琴名绣在上边。俱用紫色。交织造处织宋锦琴套二十一件送来。钦此。」
  (六年五月)十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四月初九日,首领太监夏安交来黑漆琴一张,说太监刘希文传:此琴紫檀木乐[岳]山跳起,着收拾。记此。于本月二十五日,收拾得黑漆琴一张,交首领太监夏安持去讫。
  七年六月初三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五月二十九日郎中海望奉旨:「琴套、琴铭一事交苏培盛见空代奏。钦此。」
  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八月十七日首领太监萨木哈来说,首领太监刘玉传旨:「着做长二尺七寸、宽一尺二寸六分、高八寸一分楠木琴桌一张,紫檀木桌一张,漆桌二张。其漆的做下,预备用时再安。琴垫做三副。钦此。」于九月初二日做得楠木琴桌一张,随红猩猩毡;长五寸九分、宽二寸七分琴垫一分,太监范国用持去,交首领太监刘玉收讫。于十月二十日,做得紫檀木琴桌一张、漆桌二张,太监王玉持去,交刘玉讫。
  (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八月二十三日首领太监夏安来说,宫殿监督领侍陈福、副侍李英传做琴弦五分。记此。于本日将京内送来琴弦五分交首领太监夏安持去讫。
  (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八月二十三日首领太监夏安来说,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做二等琴上用琴弦五分。记此。于本月二十九日将京内送来的琴弦五分交首领太监夏安持去讫。
雍正皇帝对赏玩器物品鉴要求极高,非精细不用,其创造的瓷器品种亦多,墨彩即是其中之一,用于绘画本作品之山石纹理。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彩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研究获得成功,窑工首先在白瓷上以黑料绘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宣纸上以墨笔作画,木纹釉与墨彩结合,在烘托主题纹样方式上新颖别致,更为世所珍罕。
此器胎体洁白致密,纹饰构图疏密得体,层次分明,景物错落有致,颇得章法,笔触运用自然灵活,渲染皴擦,宛如一幅感染力极强的中国水墨画,格调清新,别具艺术魅力,是雍正时期少见的佳作。
同类仿木釉笔筒作品,多见单以墨彩绘山水,加彩者甚少。可参考以下两件作品,均以粉彩描绘山水图样,其一为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品,《世界陶磁全集15册》,东京,1983,图版197;其二出版于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香港,1993,图版433。而市场例子则可见张宗宪旧藏一例,售于香港佳士得,2000年10月31日,编号831,其通景山水为粉彩,装饰略有不同。至于仿木釉墨彩山水之例可参考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23日,编号207,成交HKD 2,084万;后再售于香港佳士得,2016年6月1日,编号3213,成交HKD 3,484万。
此笔筒最初出现于伦敦古董商弗朗克(S.M. Franck & Co.)店中,此店位于伦敦圣玛丽斧街,自1883年起执业,活跃至1930年代,其珍品主要出售给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作为馆藏。后来沃伦夫人(H.D. Warren)于1911年从弗朗克手中购入此笔筒,沃伦夫人乃加拿大上流贵族,是加拿大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创始人,更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身份显赫高贵。随后沃伦夫人于同年捐赠给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在1969年该馆馆长Peter Swan安排卖出部分重复的馆藏藏品,并由加拿大私人收藏家留存近50年,至近年才释出市场,可谓难得。